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海北

海北

地名。位于青海东北部、青海湖以北。东南接互助、大通、湟中、湟源等县,西连海西天峻县,南与海南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邻甘肃古浪、天祝、山丹、民乐等县。古为西羌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于今海晏县设西海郡,置太守。南北朝至隋历为鲜卑族南凉政权和吐谷浑所据。唐置威戎军,不久没入吐蕃,吐蕃王朝崩溃后,海北出现豪酋争霸不相统属的局面。至宋成为唃厮啰政权与西夏人长期争夺之地。元代归吐蕃等处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洪武二年(1369)至十六年(1383)明朝先后招抚蒙藏各部,于撒里畏兀尔(今海北州辖境)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塞外四卫”。正德五年(1510),原驻牧河套之东蒙古亦卜剌因反抗其主达延汗,兵败,越祁连山入海北,原游牧于该地之藏族大部被迫迁往黄河以南。隆庆五年(1571),土默特蒙古俺答汗西攻瓦剌,兵败,入据青海湖一带,留其子丙兔驻守,并建仰华寺,于此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会晤。崇祯九年(1636),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占领青海全境,将青海分为左右两翼,海北地区属左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青海蒙古诸台吉归附清朝。雍正三年(1725),编青海蒙古为29旗,其中海北地区有11旗,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后青海蒙古人口锐减,海北地区空旷,黄河以南藏族日益强大,乘机渡河向北移牧,蒙古不能御。清朝行“抑藏扶蒙”政策,以武力阻止藏族部落北移。马步芳统治青海时,于海北农业区实行保甲制,牧区仍保留千百户制度。1953年建立海北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产著名的“门源马”。

猜你喜欢

  • 海城县

    清地名。位于辽宁省中南部,顺治十年(1653)置。境域东西150里,南北120里。东至凤城,西至锦州府广宁县。晋、隋属高句丽。唐属盖州。辽置海州南海军,属东京道。金为澄州。元属辽阳路。明置海州卫,隶辽

  • 勃特山

    见“巴达哈伤”(414页)。

  • 齐万年

    ?—约299西晋末年陕西各族人民起义首领、关中氐帅。晋元康六年(296),匈奴郝度元率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耀县)马兰羌、卢水胡部落起兵反晋。秦、雍一带氐、羌纷纷响应,万年以氐帅被众推为帝,

  • 开城圆镜

    契丹小字铜镜。早年出土于朝鲜开城附近,收藏于汉城李王家博物馆。直径17.3厘米。镜背中心有纽,纽上有系穿,无图案装饰,除四周留有镜边外,满铸契丹字,共7行,28字,为现存铸字最多的契丹字镜。学者以为文

  • 大冀

    春秋战国时吴、越的一种战船。吴、越境内河道纵横,居民擅长造船与水战,“以船为车”,军船种类繁多,这是其中最大的一种,“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

  • 龙泉府

    渤海王国置。为渤海十五府中之首府,号上京。领龙、湖、渤三州。治所在龙州,故址即渤海王城忽汗城所在的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东京城。辖境属肃慎故地,约有今镜泊湖附近至牡丹江市一带地。所辖龙州产绸,是渤海著名

  • 预墩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又译作“与墩”、“与敦”。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太祖※弘义宫。又,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敦睦宫一※瓦里名“与墩”;一※石烈(相

  • 吉林府

    清府名。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光绪八年(1882)置,治今吉林省吉林市。东至嵩岭(即张广才岭)敦化县界,西至石头河子伊通州界,南达那尔轰岭围山界,北至巴彦鄂佛罗边门(即法特哈门)外伯都讷厅界。古为肃慎地。

  • 锡克沁千佛洞

    见“西克辛佛教寺院”(717页)。

  • 薄罗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作博啰卫,并将正统后设波罗河卫作博啰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