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爱马克

爱马克

①蒙古社会的经济、行政单位。亦译作艾马克、爱马、阿亦马黑等。蒙古语音译。原意是相近事物的结合,后引申表示氏族、家族、部落集团。通常指游牧于同一地区的※阿寅勒集团,俗称为“部”。蒙元时期的军事、行政单位是万户、千户制,诸王、功臣领地上的属民阿寅勒集团称作爱马克。元朝中期以后,开始代替※投下,具有领地的意思。元亡明兴,万户、千户制被※兀鲁思和※鄂托克代替,并成为领主的世袭领地。从其亲族关系上,一般也称作爱马克。它与鄂托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鄂托克是地缘的结合,其成员不一定属于同一个亲族;而爱马克的人都被认为属于同一的亲族集团,是部落的分支。它必须有自己的牧地—努图克(亦译讷秃克),由封建领主任头领,称为※宰桑、阿哈、札萨克或图什墨尔等。每个蒙古人都属于固定的爱马克,不许离开,否则会受惩罚。爱马克的大小极为悬殊,通常由几个爱马克构成一个鄂托克,有时一个爱马克就等于一个鄂托克,甚至构成一个兀鲁思(万户),故有大爱马克、小爱马克之称。清朝建立盟旗制度后,仍保留其称,将以前的大领地称作爱马克或部,由几个小领地(和硕、旗)组成。但已失去政治、军事机能。今蒙古国仍作为地方行政单位。 ②清代喀尔喀蒙古的喇嘛僧团。喀尔喀蒙古的大寺院拥有成千上万的喇嘛,划分为若干爱马克(部),围绕大寺院。每个爱马克有二百至五六百不等的喇嘛,分别建有爱马克寺院,作为大寺院的属寺,各自举行呼拉尔(诵经会)等佛事活动。每个爱马克有自己的地段和牲畜,土地可以出租,或由沙比纳尔(寺院奴隶)耕种。爱马克的喇嘛过多时,又可划分出新的爱马克。如哲布尊丹巴常驻的库伦(今乌兰巴托)有喇嘛1.3万余名,划分为28个爱马克。庆宁寺(即阿穆尔巴雅斯呼朗图寺,供有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龛座)有2000余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额尔德尼昭亦有近2000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每个爱马克登记在册的喇嘛,有的常驻寺院,有的分散到草原,但定期回寺院参加诵经等活动。

猜你喜欢

  • 斡赤

    见“阔出”(2273页)。

  • 屠各

    匈奴诸部之一。又作“休屠”、“休屠各”,俗称“屠各胡”。西汉时,驻牧于武威(治今甘肃武威)等西北边郡一带,由休屠王统领。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与昆邪(又作浑邪)部同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所败,丧师数万

  • 博迪阿拉克汗

    见“卜赤”(18页)。

  • 噶玛拔希

    (1204或1206—1283)藏传佛教噶举教派噶玛支派中黑帽系第二辈祖师。本名却吉喇嘛。出生于喀木地区之止垅丹巴却秋,其族属哉波务家族,为当地权贵。幼年出家,从都松钦巴之再传弟子学经,取名却吉喇嘛(

  • 耶鲁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县”,或“乡”)的名称。属辽道宗※太和宫。是宫下尚有一※瓦里名此。是词亦作人名,《辽史·圣宗纪》统和六年(989)十二月,“休哥献奚详稳(官名)耶鲁所获宋谍。”

  • 上谕八旗

    书名。亦名《雍正上谕八旗》。雍正九年(1731)果亲王允礼等人奉敕撰。13卷,满汉合璧本20册,汉文本13册。初将五年(1727)以前谕旨初纂成帙,后又两次汇辑,乾隆初年刊刻成书。收录康熙六十一年(1

  • 金齿百夷8使者朝见元世祖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忽必烈军平大理,次年,在德宏地区建立金齿安抚司。八年(1258),金齿百夷诸酋派使者8人北上朝见忽必烈。跋涉万里,行期两年余,于中统二年(1261)四月十四日在上都(今内蒙

  • 嘎拉波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衙门的狱差。主要管理犯人。由四户交不起官粮的“俄拉伯”轮流担任。每次1人,3个月一换,自带口粮,无报酬,任职者不纳粮,不负担其他差役。

  • 澶渊之盟

    辽宋时期订立的重要盟约。北宋初年,宋太宗两度北伐,连遭失败,由进攻转入防御。辽至圣宗时(982—1031),国力鼎盛,不断南下,统和二十一年(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双方在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展开

  • 豁你赤

    见“火你赤”。(3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