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落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境。正统六年(1441),其族部地方永福寺僧人摄剌藏卜来朝贡马及方物,赐以彩币等。成化三年(1467),僧人三竹亦来朝,贡马并佛像、铁甲等物,赐之衣服、采缎等。弘治八年(1495),僧人领占札失赴京进贡,请求同“诸番番人例给赏”。孝宗以“番人、番僧朝贡,先年各定有赏例,不可改”为由,命大通事杨铭拒之。后,其族首领及僧人来朝皆依明例进贡并领取回赐。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境。正统六年(1441),其族部地方永福寺僧人摄剌藏卜来朝贡马及方物,赐以彩币等。成化三年(1467),僧人三竹亦来朝,贡马并佛像、铁甲等物,赐之衣服、采缎等。弘治八年(1495),僧人领占札失赴京进贡,请求同“诸番番人例给赏”。孝宗以“番人、番僧朝贡,先年各定有赏例,不可改”为由,命大通事杨铭拒之。后,其族首领及僧人来朝皆依明例进贡并领取回赐。
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革云南镇源傣族土司刀澣,委流官刘宏度署府事。刘到职后,在没收土知府庄田时,趁机派人丈量傣族农民田亩,勒收地价,限令五月内照亩上交;属吏亦百般勒索敲诈,甚至沿路索夫、征代役钱
见“博尔赤”(2150页)。
见“乌墩”(331页)。
明代专门记述台湾高山族风土人情的叙事文章。作者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年间曾随浯屿将军沈有容赴台抗倭,亲临高山族村社实地调查访问,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回大陆后撰成此文,详记高山族人
见“兀慎”(107页)。
萨迦派(花教)寺庙。意为“大寺庙”。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城欧普隆沟。清雍正七年(1729)由德格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才仁所建,为康区最大寺。兴盛时有僧众600—700人,土司兼寺主,实行政教合一
东汉时韩氏、当于氏、呼衍氏、郎氏、栗籍氏五骨都侯的统称。骨都侯为异姓辅政大臣。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北匈奴分裂后,隶属北匈奴蒲奴单于,后为南匈奴䤈落尸逐鞮单于(又称呼韩邪单于)所
藏语音译,意为“大少爷”。原西藏地方政府时,※噶伦或大贵族子弟的衔位。他们一出生就有四品官的位置,到13岁时,头上便可梳髻,带金质※格乌(佛盒)。西藏地方政府一切职务先由其挑选,他们在任政府职务时,虽
哈尼族传说中祖先的发祥地。据哀牢山区墨山、红河、元阳、绿春一带哈尼族传说,其先民原游牧于遥远北方一条江边的“努美阿玛”平原,后逐渐向南迁徙,分布于现今滇南等地。然其地望不详。
明代湖广保靖州土舍。土家族。保靖(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万里侄。永乐元年(1403),与族属相仇杀,明遣御史刘从政抚谕之。宣德元年(1426),遣子彭顺朝贡。彭万里子彭勇烈卒,勇烈子彭药哈俾嗣为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