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房
藏族地区的住房。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地区。用石块或砖砌成约三四尺厚的墙,以木作柱,楼层间用木板相隔,平顶,一般为2层,富者有3—4层的,底层为牛马厩或仆人住处,二层以上住人,最高层为佛堂,房屋阳面均为玻璃,屋顶平台可做晒场,并插有经旗。屋内房梁、房柱均以彩画装饰。偶有高大的楼房,旧时多为贵族所居,大院落周围为房间、边沿是走廊,中间为天井。此房非常坚固,战时可作碉堡。
藏族地区的住房。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地区。用石块或砖砌成约三四尺厚的墙,以木作柱,楼层间用木板相隔,平顶,一般为2层,富者有3—4层的,底层为牛马厩或仆人住处,二层以上住人,最高层为佛堂,房屋阳面均为玻璃,屋顶平台可做晒场,并插有经旗。屋内房梁、房柱均以彩画装饰。偶有高大的楼房,旧时多为贵族所居,大院落周围为房间、边沿是走廊,中间为天井。此房非常坚固,战时可作碉堡。
?—1354元朝大臣。一作懿怜真班,唐兀人。知枢密院事暗伯之子。历仕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宁宗和顺帝6朝,延祐至至顺年间(1314—1332),先后任翰林侍讲学士、同知通政院事、唐兀亲军都指挥使、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原系希布察克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四十三年(1778),首领楚玛克以效忠清廷,获六品顶戴蓝翎。在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西南亮噶尔卡伦外游牧,通英吉沙尔城(
见“耶律仁先”(1307页)。
清代于新疆南疆官府置设之维吾尔族小头目。有额设和虚设两种。额设准其使用铜质顶带,定员;虚设为历任大臣沽名私赏,属临时委派,无定员。嘉庆十二年(1807),经松筠奏请,诏允俟额设缺出,择其奋勉者报部补用
1390—1438明代蒙古可汗。亦作阿台王子、阿台汗。孛儿只斤氏。其世系史料记载不一,一说为※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一说为※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又一说为※窝阔台之后、鬼力赤之子。洪熙元年(1425,或
见“隆务兰切千户部落”(2138页)。
1389—?明代西藏地方官员。又称热丹袞桑帕、江孜法王袞桑帕、大德大司徒法王袞桑帕。藏族。属穆氏族中之迦支系(后称夏喀哇族)。先世原居今甘孜之邓柯(丹玛)一带,后移居后藏年楚河流域翁喀恩莫龙,成为江孜
?—1773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禄叶纳氏。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锋从征准噶尔部。二十五年(1760),授蓝翎侍卫、三等侍卫。三十四年(1769),随军征缅甸,以功授二等侍卫,赐“额腾伊巴图
见“段庆”(1693页)。
金代女真语。“槌”之意。金代早期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宪颜婆卢火(1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