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
“胡”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这里具体指战国时赵国北邻之东胡、林胡、楼烦;“服”指这些民族所着服饰,其服上褶下裤,戴武冠,系具带,足穿靴,便于骑射;“骑射”指各族牧猎和作战的方式。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为增强国力,“变俗胡服,习骑射”,为此,发胡服令,并以变服骑射之利说服臣民仿效这些民族,以达备边之目的,后遂北破林胡、楼烦。
“胡”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这里具体指战国时赵国北邻之东胡、林胡、楼烦;“服”指这些民族所着服饰,其服上褶下裤,戴武冠,系具带,足穿靴,便于骑射;“骑射”指各族牧猎和作战的方式。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为增强国力,“变俗胡服,习骑射”,为此,发胡服令,并以变服骑射之利说服臣民仿效这些民族,以达备边之目的,后遂北破林胡、楼烦。
门巴族传统民居。门巴语音译,意为“石砌碉堡”。与藏族碉房的建筑形式有相似处,又独具特色。房高而坚固,呈四方形,石砌的四周墙壁厚且略向里倾斜,以木作柱,房顶为双斜面的薄板瓦,上压石块。通常为3层,楼层间
1632—1701清朝将领。汉军镶黄旗人。初由笔帖式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康熙十三年(1674),以吴三桂叛,受命随刑部尚书莫洛经略陕西,授关南道。二十一年(1682),补广西苍梧盐法道。二十三年,迁
山名。辽、吉、黑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满语称“果尔敏商坚阿怜”,一作“果勒敏珊延阿林”。包括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等。古称不咸山、盖马大山、从(徒)太山、太白山、白山等,所
见“野狐岭”(2045页)。
清代新疆地名。见《新疆识略》等书。《乾隆内府舆图》作博罗胡集尔。设有清军索伦营领队大臣所辖卡伦。位于今中亚博罗呼得依尔河上游北岸。
元顺帝皇后。高丽人。奇氏。初由徽政院使秃满迭儿进为宫女,主供茗饮,以事顺帝。生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日见宠幸,立为第二皇后,居兴圣宫,改徽政院为资正院。习学《女孝经》、史书,效法历代皇后有贤行者。顺帝至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宗贝子旗。雍正三年(1725)置。和硕特台吉瑚鲁木什曾孙固山贝子车凌敦多布族裔。以丹巴为札萨克,掌旗务。下分设佐领6。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在青
元代旧州名。古无城邑。当地民族称之为“黎驱”,讹为黎溪。初为乌蛮与汉人杂居地,南诏阁罗凤徙白蛮守之。蒙氏终,罗罗(今彝族)逐走白蛮。大理国段氏兴,令“罗罗蛮”乞夷据其地。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其
书名。清黄虞稷、倪灿、钱大昕等撰。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有关辽、金、元三朝的图书目录汇辑。内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的辽、金、元部分,厉鹗《辽史拾遗》中的补经籍志,杨复吉《辽史拾遗补》中的补经籍志,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蒙古语,“旷野有鸦”之意,或云意为“果子沟”。维吾尔语称此地为塔什伯拉克,意思是“石庙”。又名沁城。今新疆哈密县沁城。清朝设绿营塔勒纳沁管屯都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