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历法

蒙古历法

蒙古族所行的纪年法。蒙古族最早行自然历法,以草青一度为一岁,见月圆而为一月,若草青迟迟,则知是年有闰月。至12世纪末期,开始采用十二生肖纪年法,称“鼠儿年”、“牛儿年”等。及蒙古汗国建立,采用干支纪年,旋承袭金朝所用大明历。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编制※《西征庚午元历》,未颁行。窝阔台汗七年(1235),由耶律楚材复行勘算大明历,印成历书颁行。世祖至元四年(1267),一度行札马鲁丁呈进之※万年历。十三年(1276),进一步参照历代历法编制新历,十七年(1280)历成,名曰“授时历”,自是沿用不替。然蒙古民间早先多受西域及诸兄弟民族历法影响,后又大受藏历影响,在藏历传入前,官方所颁历法仅行于上层。民间多以蓝(或青)、红、黄、白、黑5色,分阴阳,成10数,代天干,以十二生肖代地支,二者相配,称“青龙年”、“黑虎年”等,以之纪年,每循环一次为60年。明中晚期藏历大量传入后,则大多以木、火、土、金(或铁)、水等五行之象,分阴阳,成十数,与十二生肖相配,称“铁牛年”、“木兔年”等,以之纪年,亦每循环一次为60年。此历法在蒙古族民间一直流行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改用公元纪年。

猜你喜欢

  • 布尔哈卫

    见“布儿哈卫”(469页)。

  • 福州南门兜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名“真教寺”,俗称“礼拜寺”。寺址在福建省福州市南兜门。乃福州现存唯一的清真寺。相传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实创建于元代或元代以前。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二十八年(154

  • 布洛陀

    壮语音译,意为“山里的首领”。壮族民间史诗与传说故事。长短不一,一般为11章。流传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河池、都安、马山和右江流域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地。描述远古时代的

  • 仁钦贝

    13世纪藏族学者。以故事体裁注释格言的开创者。萨班衮噶坚赞的《萨迦格言》问世后,为人争相传颂。为使精炼而寓言丰富的格言能为人易懂,他对有关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用故事体裁逐一注出。使格言含意更加明确,增强

  • 布扬骨

    ?—1619明代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又作布扬古、白羊骨。女真族(一说为女真化蒙古人)。纳喇氏(原土默特氏)。塔里木卫叶赫部始祖胜根打喇汉六世孙,※卜寨长子。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嗣为贝勒,与※锦

  • 故且兰

    见“且兰县”(558页)。

  • 吉林将军

    全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清代吉林地区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武职从一品。初驻旗军于重镇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顺治十年(1653),以宁古塔驻防官改称为“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

  • 天女之惠

    关于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祖先的神话故事。又译《神女的恩惠》。主要叙述一位年青英俊的猎手在努德山顶湖畔遇见四位仙女,便用套马索将其中一名仙女套住,两人成亲,后生下一男孩。仙女回天宫时,将男孩放入摇篮里挂在

  • 农安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于契丹东京道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是我国现存最北的一座大型砖塔。建于辽圣宗时期(982—1031,一说建于金初)。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已残破,经整修,现高43米,

  • 玉典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额兀迭臣”。《元朝秘史》释为“把门的”、“管门的”,意为“守门者”,汉译“户郎”。《元史·舆服志》:“户郎,国语曰玉典赤。”早在蒙古建国前,铁木真(成吉思汗)于宋嘉泰四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