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行国

行国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在中国历史上,除乌孙、月氏外,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是行国。行国最重要特点就是居穹庐(毡帐),衣皮裘、食肉饮酪,依季节变化,逐水草迁徙。各部贵族及其部众,虽各有份地,但因生产方式粗放,不储草,无棚圈,故牧地俱无法长期固定。每当政治局势安定时,牧地变换通常都不大;可一旦出现动荡,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便立刻弃故土而觅新居,经济基础极脆弱。如大月氏,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因匈奴压迫,即徙居妫水(今中亚阿姆河)以北。又如北匈奴郅支单于,原居漠北,因惧汉朝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袭击,便率众徙往康居(今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社会经济不发达,其部落联盟、或部族共同体的稳定性也较差。每当其中一部落强盛时,周邻各部便迅速与之结盟,组成部落集合体。但当其势力转弱时,同盟便立刻解体。因其经常转徙,自幼生长于鞍马间,其人皆精骑射,习战斗,善驰骋。尤长于打运动战,游击战,有来如风雨,去如飚浮之誉,以其兵为铁骑。因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行国”,多出现于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与中原各族,虽不时争战,但政治、经济联系也极密切,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以分割联系。

猜你喜欢

  • 都雅

    参见“雅”(1774页)。

  • 夜落隔

    见“夜落纥”②(1497页)。

  • 贺兰部

    匈奴部落名。亦作贺赖。一说部名源于贺兰山,该部“居贺兰山下,因以为氏”。“贺兰”一称源于北方一些古代民族对马的称呼。入塞匈奴19种中有贺赖。首领称“单于”、“莫何弗”。东晋升平元年(前燕光寿元年,35

  • 怀建可汗

    参见“庞特勤”(1498页)。

  • 斡难河卫

    明代在北方蒙古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温都卫。元亡,蒙古贵族退守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与斡难河(今鄂嫩河)等处。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遣北平都指挥使周兴率师出关,大败北元军于斡难河。永乐

  • 南诏官制

    南诏设官仿唐制而自有其名,如王下最高军政大员有清平官,包括坦绰、布燮、久赞,犹唐之宰相。酋望、正酋望、员外酋望、大军将、员外,犹唐之试官。三托、六曹、九爽之主官,犹部或省的长官。内算官,犹唐之中书令,

  • 阿鲁盌斡鲁朵

    见“永昌宫”(636页)。

  • 蒲陶

    即葡萄。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于西域。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始移栽于中国内地。

  • 马上捷

    明代文学家、诗人。字云客,号阆仙。云南寻甸府(今寻甸县)人。回族。幼承家教,文雅蕴籍,有幽人墨士之风。能文善诗。崇祯十一年(1638)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昆明时,与之过从甚密,曾出诗集以请订正。著有《

  • 走坡

    仫佬族男女青年传统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仫佬族聚居区。于圩日等集体集会时举行,以八月十五“后生节”和春节期间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是时男女青年盛装结队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