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蛮
东晋南北朝时郢州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古代泛称※荆蛮。汉代称※武陵蛮、※江夏蛮。南齐时属郢州。分布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汉市)一带。永明六年(488),南朝齐以郢州蛮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田驴王为试守宜人左郡太守,田何代为试守新平左郡(今湖北大富水京山东北)太守。其民衣布徒跣,椎髻或剪发。用金银饰武器,虎皮衣楯。便弩射。其后裔与今土家族关系密切,有的与汉、苗等民族融合。
东晋南北朝时郢州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古代泛称※荆蛮。汉代称※武陵蛮、※江夏蛮。南齐时属郢州。分布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汉市)一带。永明六年(488),南朝齐以郢州蛮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田驴王为试守宜人左郡太守,田何代为试守新平左郡(今湖北大富水京山东北)太守。其民衣布徒跣,椎髻或剪发。用金银饰武器,虎皮衣楯。便弩射。其后裔与今土家族关系密切,有的与汉、苗等民族融合。
官名。满语音译。“法一旦”,亦作“法一丹”,意为“仪仗”或“行列”;“哈番”意为“官员”。清代亲郡王等府中所设的“典仪”官。宗室之制,皇子皇孙分封、出府,凡入八分公以上者,皆于其新府分别敷设典仪等官,
书名。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1104—1162)撰。200卷。绍兴二十九年(1159)始撰,两年后完成。记事上起三皇五帝,下迄于隋(其中《略》的部分至唐)。体例仿《史记》而有所创新。分五部分:《帝纪》
清代八旗都统、各驻防将军所统领的骑兵营。后金天命至天聪(1616—1635)间,即有“步、骑、守、哨”等兵之分,“骑”指骁骑兵。天聪八年(1634),定固山额真行营马兵之名为“阿礼哈超哈”,是为骁骑营
?—1675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吴雅氏。初任主事、员外郎郎中。康熙六年(1667),授内秘书院侍读学士。十年(1671),改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日讲起居注官,后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十一年
?—351十六国时期后赵末代皇帝。350—351年在位。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石虎子,※石鉴弟。初封新兴王,镇襄国(今河北邢台)。青龙元年(349),以武德王石闵(冉闵)独揽朝
蒙古族传统服饰腰带。蒙古语音译,《蒙古秘史》汉译为系腰,俗称蒙古腰带或蒙古系腰。源远流长,与蒙古袍相始相配。质料多为布或绸子,长约丈余,选用与袍子不同的颜色,非常醒目,可防寒、防虫、护腰、护肋,便于骑
?—1759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将军傅尔丹次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授侍卫。雍正九年(1731),迁头等侍卫。十年,授蒙古正蓝旗都统。十三年(1735),驻防呼伦贝尔。乾隆四年(1
清末重庆兵变。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二日,镇守四川重庆的六营官兵(多为回族人),因受辛亥革命影响,在重庆总商会会长、同盟会会员温鹤汀及伍香岩、伍观耕(均为回族)等鼓动下,举行兵变,响应共和。
参见“八宿”(22页)。
辽初大臣。字敌辇,又作迪辇、迪辇洼。契丹族。辽太宗※耶律德光族兄,隋国王※耶律释鲁孙,南院夷离堇绾思子。少有器识,受人敬。辽太祖时,虽未入官,常任以事。太宗时,为惕隐,掌皇族政教。天显十一年(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