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铜鼓

铜鼓

古代百越、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重器,近现代为壮、布依、侗、水、仡佬、苗、瑶等民族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今分布在两广、云、贵、川等地,以广西为最多。一说系由铜釜演变而成。据考古发掘及古籍所载,自春秋至清,皆有铸造,今仍沿用。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全部用青铜铸造,大小不一。迄今我国已发现千余年,其中最早的是云南楚雄县万家坝鼓,为春秋时所铸。最大的一面是广西北流县出土的云雷纹铜鼓,鼓面直径达165厘米,高67厘米,重达300余公斤,经鉴定,为两千多年前的遗物。最小者鼓面直径仅有10余厘米,重数十斤。鼓面中央多呈隆起的日光型晕纹,鼓面和鼓身周围的花纹,粗犷精细不一,花纹图案阴刻有云、露、水波、羽人等,还有立体造型的鸟、兽、蛙、房屋、船只、器皿、人物及植物等。内容反映生产劳动场面、图腾崇拜对象、文化娱乐活动等,实用和美观并重,显示铸造者的高度冶炼技术和艺术天才。相传当时首领击鼓以聚众、议事、祭祀,或战争中击鼓以励众,后成为赏赐或进贡的上品,亦为首领权力的象征,后为各族所珍藏。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史、民族学、民族艺术的珍贵文物。

猜你喜欢

  • 拏懒

    即“纳兰”(1266页)。

  • 北宰相府

    见“宰相府”(1949页)。

  • 额鲁特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康熙四十四年(1705)置。以丹济拉为札萨克辅国公。继徙推河。雍正九年(1731),迁居锡喇木伦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寻又先后移驻喀尔喀河、推河。乾隆二十六年(1761),定牧

  • 哈密旗

    清代札萨克旗之一。清廷以哈密维吾尔族人所设的旗分。康熙三十五年(1696),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向清廷上表请求内附,以期摆脱准噶尔统治者的压制。在此前后,曾屡次对清抒诚效力,打击噶尔丹扩张势力。三

  • 骆驼泉

    有关撒拉族起源的民间传说。流行于青海循化等地。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其主要内容为:相传撒拉族始祖尕勒莽和阿合莽率族人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东迁至青海循化境内。一天傍晚,当正要扎营休息时,忽然发现走失了骆驼

  • 傣哪语

    参见“傣语”(2243页)。

  • 阿巴

    ①清代布特哈地区鄂温克人的一种猎场。清初因沙俄入侵,鄂温克与鄂伦春、达斡尔等族(史称索伦部)由黑龙江北迁居嫩江流域,多以狩猎为生,各有大体固定的狩猎区。时鄂温克人共有五个阿巴,每个包括若干氏族,清廷以

  • 秽貊

    即“貊”(1732页)。

  • 施州蛮

    古族名。又称施蛮、施州溪蛮。泛指施州地区少数民族。属溪峒蛮,唐称彭水蛮、汉属武陵蛮。分布地区包括湖北省恩施、宣恩、利川、建始、五峰等地。宋咸平年间(998—1003),朝廷以盐给之,且许以粟转易,首领

  • 刘显

    晋代匈奴独孤部首领。本名丑伐。※刘库仁之子。初随父附前秦苻坚。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父死,叔※刘眷嗣位。自以库仁嫡子,未能承位,怀怨。次年,杀眷自立。欲图谋鲜卑拓跋珪(后为北魏道武帝),事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