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渐之诤藏文残卷
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原件见拉鲁所编《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823号卷子。公元792—794年,在吐蕃逻娑(今拉萨)佛教内部发生“顿渐之诤”,即顿门与渐门观点之诤,对于在赞普赤松德赞主持下的这场诤论,敦煌汉文伯字4646号卷子—王锡撰《顿悟大乘正理决》并序,己有详载。藏文823号卷子所记内容是汉文《顿虼悟大乘正理决》的一部分,似译自汉文卷子。此卷对研究汉文《顿悟大乘Ⅱ理意》及“顿渐之诤”在吐蕃佛教界的影响有重要价值。
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原件见拉鲁所编《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823号卷子。公元792—794年,在吐蕃逻娑(今拉萨)佛教内部发生“顿渐之诤”,即顿门与渐门观点之诤,对于在赞普赤松德赞主持下的这场诤论,敦煌汉文伯字4646号卷子—王锡撰《顿悟大乘正理决》并序,己有详载。藏文823号卷子所记内容是汉文《顿虼悟大乘正理决》的一部分,似译自汉文卷子。此卷对研究汉文《顿悟大乘Ⅱ理意》及“顿渐之诤”在吐蕃佛教界的影响有重要价值。
地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东邻土默川,西接后套平原。历为古代北方民族游牧之地。名称来源主要有二说:一说出自蒙古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一说为箔头(水陆码头)的音转。约在清
国民党新疆当局同三区民族革命力量联合建立的政权。1944年冬,居住在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人民因不堪盛世才和国民党的残酷压迫,发动武装起义,将国民党势力驱逐出三区,并建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推屯河卫。永乐六年(1408)正月,女真首领必缠等160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实山等7卫同时设立,以必缠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等。十月,秃缠
见“元修”(227页)。
见“八思巴”(25页)。
南诏封山名。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封五岳四渎,以点苍山(位于今云南大理市洱海湖之西)称中岳,为五岳之一。贞元十年(794),异牟寻遣子寻阁劝及清平官与唐使崔佐时会盟,即在此山下
亦称契汗、唾契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鲜卑之一支。初为部落名,后以为氏。居罗川(今青海湖东),与罗川北之鲜卑乙弗部相近,风俗也同,其地多狼。早在南凉秃发乌孤继立前,即臣属于秃发鲜卑。南朝刘宋永初二年(西
见“沙马宣抚司”(1130页)。
阿古柏侵入新疆时实施的统治措施之一。“拉伊斯”阿拉伯语,意为巡行检查执行伊斯兰教法规的官员。是推行宗教统治的工具,权力极大,可以干涉各级伯克的行政。清统一新疆后被废。同治四年(1865),阿古柏夺取喀
我国宋代岛屿名。《诸蕃志》载:“流求国(指台湾岛),当泉州之东,舟行约五六日程。……旁有毗舍耶、谈马颜等国”。日人藤田丰八《岛夷志略校注》:“此乃《东西洋考》、《海国闻见录》之红豆屿是也”,即今之兰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