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

清朝派驻西藏地方最高行政官员。全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或“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亦称“西藏办事大臣”,藏语借用满语称“安办”意为“钦差”。康熙四十八年(1709),首派侍郎赫寿入藏协助拉藏汗办理西藏地方事务,未设大臣衙署。至雍正五年(1727)派僧格、玛拉前往西藏办事。翌年,阿尔布巴事件平定,始设驻藏大臣衙门,以僧格、玛拉为首任。是为清廷正式任命驻藏大臣之始。初无正副之分,七年(1729)始有总理与协理之别。初无一定任期,至乾隆十年(1745),始定3年1任。四十五年(1780)复定正副,副大臣称“驻扎西藏协办事务大臣”或“驻藏帮办大臣”。大臣职责,初仅统领驻藏官兵,查边阅伍,监督行政。及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后,设噶厦,规定西藏重大行政事务及藏官任免、藏军调动,均须由噶厦请示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办理。五十八年(1793)清廷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重新规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与权限,确认其地位与达赖喇嘛平等;有任免噶伦以下僧俗官员、审核财政、稽查户口、监督司法以及处理涉外事宜等全面督办藏内事务之权;对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其他大活佛转世亦规定必须在其监督下,通过金瓶掣签确定。清末撤帮办大臣,添左右参赞各1。辛亥革命后,被迫全部离藏。

猜你喜欢

  • 田既霖

    约1619—1656清初湖广容美洞土官。字夏云。土家族。容美(治今湖北鹤峰县)宣慰使※田玄次子。顺治十二年(1655),奉表降清,赐蟒玉正一品服色,仍任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左都督,加授少傅兼太子太保。

  • 屠寄

    1856—1921清末史地学家。江苏武进人,字敬山,号结一宦主人。光绪十四年(1888)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任广东舆图局总纂,主修《广东舆地图》。十八年(1892)中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

  • 术甲部

    辽、金时女真族诸部族之一。分布于琵里郭水(亦称拔卢古水,即今佛特库河,位于今黑龙江省木兰县境内)流域。世祖完颜劾里钵时(1074—1092年在位),该部勃堇(部长)为达纪、胡苏。后该部人皆以部名为姓氏

  • 曲藏·南嘉班觉尔

    1578—1651明末清初青海曲藏寺(广济寺)高僧。藏族。出生于多隆噶来之康撒尔地方。于居钦·南嘉贝桑处出家,在热哇堆扎仓拜达隆扎巴洛哲嘉措为师,学习《集类学》和《因明学》。在哲蚌寺郭芒扎仓拜玉康·格

  •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

  • 索格召

    鄂温克语音译。是额尔古纳河畔鄂温克人对野生鹿的称呼,对已驯养成家畜的驯鹿称“鄂伦”。详“驯鹿”。

  • 噶勒桑丹津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廓尔喀(今尼泊尔)侵略后藏期间,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随丹津班珠尔私赴边与廓尔喀议和许银,被廓尔喀人所劫。同年,返藏,携带信件,内称廓尔喀差头人至聂拉木与噶伦议明各安

  • 生皮

    白族传统食品。亦称“烤生皮”。白语称“海宵”或“海白”。做法是将猪屠宰后,用稻草烧烤,烤到半熟,然后切下后腿肉连皮切成薄片或细丝,以辣椒、花椒、葱、姜、蒜及酱油、醋为佐料,调拌食用。以前也有用鹅、鸡、

  • 六角

    东汉时匈奴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六种官职的总称。为单于的辅政重臣,其位仅次于※四角之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皆由单于子弟充任。依次第也可承袭单于位。

  • 伊犁白话报

    报刊名。清宣统二年(1910)二月新疆伊犁同盟会创办。由革命党人冯特民(字远村、又名冯超)任主笔,李绍武、韩玉青任编辑。社址在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南)。先出汉文铅印版,继又出满、蒙、维文油印版。重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