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黠戛斯

黠戛斯

古族名。柯尔克孜族先民。汉称坚昆,魏晋南北朝称“纥骨”,唐称“黠戛斯”,曾受突厥统治。唐初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为薛延陀汗国属部之一。贞观十七年(643),遣使至唐,贡貂裘及貂皮。薛延陀汗国为唐所灭后,与唐交往加强。二十二年(648),其首领俟利发(官号)失钵屈阿栈亲至唐朝要求归属,受唐太宗款待,遂以其地设坚昆都督府,归燕然都护府管辖。景龙四年(710),被后突厥征服。天宝三年(744),回纥灭后突厥,又受回纥统治。开成五年(840),灭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常遣使至唐进贡,往来不绝。大中元年(847),其首领受唐册封为英武诚明可汗。强盛时拥众数十万(一说百万以上),胜兵8万(一说控弦30余万),辖境东近贝加尔湖,南邻吐蕃,西南连葛逻禄,曾占领安西、北庭、达怛等5部。多次助唐征突厥及平沙陀李克用之乱。其众主要从事游牧业,兼营渔猎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也有所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已相当悬殊,巴衣(财主)等占有性畜成千上万头,牲畜上均烙有印记。可汗或“阿热”、宰相、都督、职使、长史、将军、达干等构成统治阶级,富贵之家占有“库尔”(男奴隶)、“昆”(女奴隶),自由民是黠戛斯社会的基础,依附于氏族贵族,称为“哈拉布东”(黑民)。一般居毡房,冬天住树皮盖的小房。“阿热”等统治阶级驻牙青山(今叶尼塞河上源阿巴坎以西),周围树栅为垣,用毡作帐,称为“密的支”,其他首领居小帐篷。肉和马酪为主食,只有“阿热”等富有者才能吃上用面粉制作之饼。阿热和富有者等穿貂皮衣,冬戴貂皮帽,夏戴白毡帽,佩腰刀;女穿毛、锦、绫做的衣服。贫者则用羊皮披身,无帽。女戴耳环,男女均有文身习惯。丧葬要围绕死者哭泣,用火葬,取其骨,满一年后移入墓内。崇拜自然神,称巫为“”,使用鄂尔浑一叶尼塞文。仍存在原始社会残余,有一姓或千口百口“同屋共被”现象,反映了群婚制之残余。灭回鹘汗国后,部分人越金山,徙天山一带,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今新疆境内之柯尔克孜族;留居原地者大多成为今中亚的吉尔吉斯人。

猜你喜欢

  • 出空格

    见“祝孔革”(1769页)。

  • 嘉绒藏族

    四川阿坝地区两大部分藏族之一(另一称“草地藏族”)。嘉绒之称,一说义为“靠近汉人的山谷地”,一说出自当地最高山“嘉绒神山”。主要分布于大小金、川流域,邛崃山西4土、大金、小金绰斯甲4县,及邛崃山东理县

  • 隆卜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西宁卫。史称其族居塞外,去申中族(在今湟中县境)南百余里,西邻思果迷,东接占咂,南至黄河,故其地当在今青海贵德境。分上隆卜、下隆卜两族。其地东西200余里,无城郭,多毳帐,间有庐室。

  • 告身

    见“益仓”(1945页)。

  • 昭宗

    见“爱猷识理达腊”(1899页)。

  • 饮膳正要

    书名。元回回人(一说为蒙古人)忽思慧撰。3卷。成书于天历三年(1330)。作者在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任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诸事宜。集诸家本草、名医方和宫廷日常所进奇珍异馔

  • 归绥县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郑裕孚编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书。铅印。1函3册。卷首有绥远省全图、归绥县全图、归绥城郊图。全书分14目,即:舆地、建置、民族、经政、学校、神教、党务、产业、职官、选举

  • 西堡长官司

    土司名。元属普定路,隶云南。明初属普定府,后改为安顺州,隶四川。洪武十九年(1386),置长官司,治所在今贵州六枝县北。仡佬族多居于此。明洪武十五年(1382),仡佬族聚众1万5千余人攻普定。二十六年

  • 苏寅孙

    西夏大臣。年少力学,善属文。夏桓宗时(1194—1205)以世荫授秘书监。天庆九年(1202)正月,被遣使金贺正旦。襄宗应天二年(1207)十二月,又为贺生日使使金。为人刚正不阿,遇事敢言无所忌。神宗

  • 客卜帖兀勒

    蒙古语音译,意为“宿卫”。为蒙古“怯薛”(禁卫军、护卫军)的组成部分,履行夜间警卫大汗斡耳朵(帐殿)之责。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征乃蛮部之前始建,以80人充任。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