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高级官僚机构。据说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建立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初改为相国,西汉末年又改称大司徒。太尉为全国军事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高级长官,主监察,兼管重要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东汉以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刘秀以西汉后期大臣专政为戒,因此“政不任下,虽设三公,事归台阁”。实权操于官位较低的尚书台。唐宋沿袭东汉旧称,但三公并无实际职务。明清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为大臣的最高荣衔。九卿是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的总称,亦为秦朝所创立。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奉常,汉改称太常,司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汉改称光禄勋,负责守卫宫殿门户。卫尉,负责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廷尉,汉景帝时改为大理,掌刑罚,为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典客,汉景帝改为大行令,武帝又改为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汉平帝时改为宗伯,掌管宗室亲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改为大农令,武帝又改称大司农,主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魏晋以后由尚书主管各部行政,九卿只管一部分事务,职任较轻。明以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卿为九卿。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为九卿。

猜你喜欢

  •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1853年9月7日(咸丰三年八月初五日)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起义军攻占上海县城。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趁机擅改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所订的《上海租地章程》,拟订出《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规定租界界限

  • 禁烟运动

    清道光年间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员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输入***的斗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贸易作为对华进行殖民掠夺的重要手段,英国尤为祸首。到***战争前夕,输入中国的***每年多达四万余箱,其中绝大部

  • 伊犁交涉

    沙俄侵占伊犁后,清政府与沙俄进行了多次交涉和谈判。沙俄是乘新疆局势混乱之机,于1871年7月(同治十年五月)以“代为收复”的名义侵占伊犁的。事后清政府即派署理伊犁将军荣全自科布多率兵前往接收,遭到沙俄

  • 六官

    《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六官。其它文献或称六卿。天官冢宰、春官宗伯的职司同于《礼记·曲礼》中“六大”里面的太宰和太宗。地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司

  • 景教

    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由叙利亚人阿罗本等教士经波斯来中国传教,公元638年建波斯寺,后称大秦寺,时有教士二十一人,后向全国发展。武宗灭佛时,该教亦遭波及,教士二千

  • 宪政编查馆

    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所设置的机构。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派载泽为首的五大臣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准备仿行宪政。同年11月(十月)下令设立考察政治馆,考察研究各国政治兼及各省实行“新政”

  • 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子产在郑国执政期间,将刑书(成文法)条款铸于鼎上, 公布于民众。这在当时春秋各国是一种革新举动。晋国守旧政治家叔向致书子产加以非难,认为铸刑书使民众有法可循,他们将会“不忌于上,并有争

  • 建文削藩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建文帝即位后,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先将力量较小的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被迫自焚死。进而采取措施,对付实力强大的燕王

  • 侯景之乱

    南朝梁武帝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原为东魏大将。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侯景以其领有的河南七州十三镇之地,叛魏降梁。梁武帝贪图土地,派肖渊明率兵北上接应。遭东魏军袭击,肖渊明战败被俘。东魏

  • 徐勃起义

    汉武帝末年的农民起义。汉武帝时,长期战争,加重了农民赋税徭役负担。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徐勃(一作㪍)在泰山、琅琊一带举行武装起义。他们攻城克邑,夺取兵器,诛杀官吏,释放被囚禁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