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同文馆之争

同文馆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之一。1862年(同治元年)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诉等奏准设立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相当于小学程度。1866年(同治五年)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延聘洋人为教习,招收三十岁以下满汉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和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员入馆学习。以理学大师,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群起反对。御史张盛藻首先上奏,说“科甲人员”只应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根本无须“学习技巧”。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刚、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让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 “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这个意见被朝廷否定后,倭仁亲自出面申说: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古往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也。”科甲正途人员科天文算学, “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必然导致“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的后果。要学习天文算学,中国人才多有,何必“奉夷为师”?他把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直指为“汉奸”。候补知州杨廷熙则把同文馆视为“不祥之物”,把“久旱不雨”、“阴霾蔽天”、“大风昼晦”、疫病流行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统统归罪于同文馆的设立。奕诉等反驳说, 自强之道,必以轮船火器为先,学习天文算学是制造轮船火器的根本。忠信礼义不能拿到战场去打仗。并责备倭仁等以空话妨碍自强大计,要倭仁拿出自强“妙策”,推荐中国的天文算学教师。在朝旨摧促下,倭仁自认说了空话并无人可荐。接着于凌辰、钟佩贤等出而声援倭仁,以“天象示警”,要求尽快撤销同文馆,指斥奕訢等“强词夺理,师敌忘仇,拒谏饰非。”奕訢等以杨廷熙上书系倭仁指使,责备倭仁“殊失大臣之体,其心固不可闻”。并奏准派顽固排外的倭仁为总理衙门大臣。倭仁以病再三推托,并承认自己迂阔,不堪其任,才旨允辞职。两派争论在京师掀起轩然大波, “京师口语籍籍。”关于同文馆的争论,是中西文化冲突第一次公开爆发。愚昧落后、守旧排外的顽固派用封建的“忠信礼义”、“夷夏之辨”、“纲常名教”,仇视和反对一切进步的新生事物。奕訢等人则把兴办洋务视为“自强之道”,在西太后支持下取得胜利。但是,当时封建守旧势力仍然占着优势,天文算学馆虽然设立了,但招收的学生却不多。

猜你喜欢

  • 中俄会订条约

    见“旅大租地条约”。

  • 陆军部

    清末官署名。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兵部改称陆军部,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次年成立海军处、军咨处,由陆军部兼管,以后分出。主官为尚书、左右侍郎各一人,1910年(宣统二年)改称大臣、副大臣。部内设承

  • 千亩之战

    周宣王与姜氏之戎进行的一场战争。《史记·周本纪》: “(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后汉书·西羌传》改称“姜氏之戎”为“申戎”,并言其为王师所败。近年陕西周至、眉县一带出土申伯所

  • 忠义巡社

    宋代民间抗金军事组织。北宋末至南宋初,金军大举攻宋,河朔各地人民纷纷自动拿起武器,结为“巡社”,奋力抗金。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高宗赵构采纳张悫建策,令诸路、府、州、军巡社均以“忠义”为名号

  • 基隆之战

    中法战争中基隆军民抗击法军的战斗。1884年8月4日(光绪十年六月十四日)法海军少将利士比率领三舰进犯基隆,要挟守军交出防御工事,妄图据以夺取台北作为“担保品”,逼清政府投降,并夺取基隆煤矿以供军需,

  •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善于采纳批评意见的故事。乡校即基层行政单位乡的学校,郑国人常在那里游学聚会,议论当朝执政。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子产的威信,劝子产毁掉乡校。子产说: “人们早晚办完事情后聚游于此,以议论

  • 明成祖亲征漠北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成三部: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这些部落的统治者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也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鞑靼部帅鬼力赤杀北元七传主坤帖木儿,自立为鞑靼可汗

  • 秦服百越

    秦统一前,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的若干部族,统称“百越”。其中著名的有于越、闽越、西瓯、骆越等。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楚后,在今浙江绍兴一带设会稽郡,在今福建福州一带设闽

  • 杨虎、刘六起义

    明代中期河北农民起义。河北地区是明朝统冶中心,皇室和勋贵在这里广占庄田,农民土地大都被他们侵占。同时,明朝在京畿实行强令民户寄养官马的政策,按岁征驹,种马若死或孳生不足数,养马户需要赔补。明朝人认为“

  • 轮台诏

    汉武帝晚年所颁布的一份诏书,又称罪已诏或轮台罪已诏。轮台(又作仑头,今新疆轮台东南玉古尔),系西域古国。地处西域中央,当丝绸之路北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西征大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