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唐律

唐律

唐代法典的总称。唐与隋一样,律、令(对各种制度所做的具体规定)、格(对律令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式(各种行政法规)并行,以律为主。唐主要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和开元律。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诏裴寂、殷开山等以隋开皇律为准,增删损益,更撰律令。武德七年成,颁行天下。是为武德律。贞观时,太宗命房玄龄、长孙无忌再加修定。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颁新格于天下,是为贞观律。后,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等又进一步修改,成律十二卷,令三十卷,式四十卷,分格二部,有关官署曹司规定者为留司格;有关全国者为散颁格。散颁格下至州县,留司格为各有关部门使用。新律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是为永徽律。永徽三年五月,高宗因律文没有统一的解释,执行起来没有凭准,乃下诏修定疏议。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等奉命撰修,成书三十卷。全书以律文为经,按律十二篇的顺序,对五百零二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铨解和疏释,并设置问答,辨异析疑,且在解释律文的同时,叙其源流,发挥其微义,补充其未周未备,大大丰富了律文的内容。永徽四年颁行天下,具有法律效力。《唐律疏议》撰定后,历经高宗、武后、中宗、玄宗等朝,做过一些修改,但大多限于个别内容的增改和个别文字的修订,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变化。《唐律疏议》不仅是对唐律的注释,而且是与律并行的唐代国家法典之一。唐代的律、令、格、式荡然无存,唯留《唐律疏议》于世,故更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 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间的一场战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率精兵十万、精骑万匹,由河北南下,欲攻克许都(今河南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仅有士卒二、三万人,兵力粮食远不如袁绍。曹操率主力驻屯许都的门户官渡(

  • 齐万年反晋

    西晋时关中氐族人民的反晋斗争。郝散、郝度元兄弟的反晋斗争,给秦(今甘肃天水)、雍(今陕西西安西北)二州的氐、羌族人民极大鼓舞。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族豪帅齐万年,在泾阳(治今甘肃平凉西北)率众起

  • 郑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一说今陕西凤翔),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周司徒,见西周将亡,乃将财产和家族东迁到虢(即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与郐(今河南密县

  • 京师同文馆

    见“同文馆”。

  • 湖北枪炮厂

    清末官办新式军用企业。1888年(光绪十四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枪炮厂,从德国订购全部机器。次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1890年(光绪十六年)遂将筹建中的广州枪炮厂迁至汉阳,增购机器,于1894

  • 空印案

    明初,太祖朱元璋惩处地方官吏的案件。明制,每年地方布政司、府、州、县派计吏到户部核算钱粮、军需等。因为道远,计吏都带有事先盖着官印的空白文册,如户部判其钱谷数字不符,便重新填写。洪武九年(公元1376

  • 驰道和直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东方和南方的控制,于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燕齐;一条南通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为了抗击匈奴的侵扰,秦始皇

  • 天誊新制

    金熙宗时所颁行的新官制。熙宗继位后,锐意推进封建化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八月,仿照辽宋之制颁行新官制及换官格。规定门下侍中、中书令分由左右丞相兼任,使中书、门下两省形同虚设,而

  • 厢军

    宋代诸州之镇兵,又称厢兵、州兵。太祖建隆初年采纳赵普之议,始选诸州之兵壮勇者充禁军,其余留驻本州为厢兵。主要任杂佣劳役,而不注重训练,不参加战斗。主要来自招募,也有部分流放罪犯充厢兵。禁兵武艺不及或有

  • 政学系

    参见“宪政商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