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东华录

东华录

二百卷。东华续录,四百一十九卷。清末王先谦(1842-1917)撰。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参与国史馆编纂工作。后任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职。中日甲午海战后,主张振兴工艺,曾经营官商合办的宝善成公司、湖南炼矿公司。反对戊戌变法,攻击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阻挠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著《尚书孔传参正》,赐内阁学士衔。武昌起义后,改名循,闭门著书。治经循乾嘉遗轨,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曾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校刻有《皇清经解续编》,编有《十一朝东华录》等,著有《虚受堂文集》。该书是以《清实录》为主要材料来源,按时间顺序摘抄辑录而成的,性质略如实录的简编。清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史官在此辑录成书,故以之为名。最初有乾隆三十年(1765)蒋良骐所纂的三十二卷本,内容为太祖天命至世宗雍正五帝六朝之事(清太宗以称帝前后分为天聪和崇德二朝)。其后光绪年间王先谦续纂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事,成二百三十卷,称《东华续录》。又以蒋氏所录者较简略,重新纂辑雍正以前的史实二百九十五卷,与《续录》合称为《九朝东华录》。此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王先谦又辑《同治朝东华录》一百卷,再合以前所辑总称《十一朝东华录》,共594卷。自光绪十年(1884)至十七年(1891)曾先后以木刻和铅印本流传于世。该书计有太祖朝四卷、太宗朝十八卷、世祖朝三十六卷、圣祖朝一百一十卷、世宗朝二十六卷、高宗朝一百二十卷、仁宗朝五十卷、宣宗朝六十卷、文宗朝六十九卷、穆宗朝一百卷。是书所载谕旨,辑自圣训方略,制度沿革据《清会典》,军务奏折录自方略。年经月纬,资料较为丰富。从整体内容看,王氏《东华录》远不及《实录》丰富,但是其中也编进了《实录》所缺载的资料。如雍正帝办曾静一案,《实录》刊载的谕旨还不及王氏所录的详尽;咸丰年间铸造大钱事,《实录》无,而王先谦所录有。王氏《东华录》与蒋氏《东华录》比较起来,蒋氏较为简略。但所据实录为乾隆年间最后改定以前的旧本,其中某些部分的史料价值在王先谦的《东华录》之上,且传本较少,故为人们所重视。另外,作者在资料改订方面也花了很大工夫。王氏《东华录》,除了续补乾隆朝以后的事迹外,最大长处是叙事详尽。总之,两书详略不同,互有短长,各自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继《十一朝东华录》之后,宣统元年(1909)朱寿朋又纂辑出版了《东华续录》,通称《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起于同治十三年(1875),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此书与《十一朝东华录》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成书在实录之前。所以对朝臣们的奏报尽量全文照录,丰富了光绪一朝的历史内容。《东华录》也因而贯穿了有清一代。本书系陆续刊出,尚无全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广百宋斋本五百九十四卷,缺同治一朝,是为《十朝东华录》。其中咸丰朝用潘氏之书。王氏咸丰朝之书则单有光绪十九年(1893)籀三仓室本。又有清宣统三年(1911)存古斋本五百二十卷,中缺咸丰朝百卷。此外尚有前六朝和乾隆以下各朝《东华录》单本传世。

猜你喜欢

  • 陈学士文钞

    一卷。清陈仪撰。陈仪(1670-1744),号一吾。直隶文安(今属河北)人。祖陈帖以兄少司农协荫授官。父陈良瑛袭荫为京职。陈仪生而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同里前辈交口称之。康熙二十九年科乡试,屡蹶公车。康

  • 尚书故

    三卷。清吴汝纶(1840-1903年)撰。吴汝纶字贽甫,安徽桐城人,同治进士,官至冀州知州,后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为桐城派的后期代表作家,曾师事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

  • 顾亭林年谱

    ①一卷。清吴映奎辑。映奎字止狷,又字银帆,江苏昆山人,贡生。此谱谱主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炎武年轻时曾参加过

  • 仇池笔记

    二卷。北宋苏轼撰。苏轼生平事迹详见《东坡易传》。此书亦为读书笔记及所见所闻之记录,是《东坡志林》姊妹篇,体裁、宗旨皆相同。《四库全书总目》疑其书为“好事者集其杂帖为之,未必出轼之手著。如下卷杜甫诗一条

  • 那恭勒满汉摺稿

    八卷。清那清安撰。那清安字慎修,号竹汀。姓叶赫那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三甲第二十一名进士,授户部主事,洊陛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副都统,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刑部、工部侍郎,都

  • 周易象义

    十二卷。宋丁易东撰。丁易东字汉臣,号石潭,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举进士第,官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官。入元不仕,建石潭精舍,教授生徒,赐额沅阳书院,任山长。其生卒年未详。丁易东用功于易多年

  • 晏子春秋校勘

    三卷。清黄以周(详见《礼书通故》)撰。此书为《晏子春秋》校勘记。黄氏据吴鼒所刊《晏子春秋》及卢文弨《晏子春秋拾补》,参校孙星衍刻本及凌澄初,梁处素、孙颐谷二校,参考了王念孙《读晏子春秋杂志》、洪颐煊《

  • 华容县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孙炳煜、汪文焕等修,熊绍庚、刘乙燃纂。孙炳煜,河南人,曾任华容县知县。汪文焕,成都人,曾任华容县知县。熊绍庚,华容县人,曾任户部主事。刘乙燃,华容县人,举人。华容置县于汉代。邑志创修

  • 屏山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张曾敏纂修。张曾敏,曾任屏山县知县。《屏山县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共八卷首一卷。卷首凡例、姓氏、图考。正文分为:卷一,舆地。卷二,建置、赋役。卷三,学校。卷四,秩官。卷五,选

  • 汉甘泉宫瓦记

    一卷。清林佶撰。林佶,字吉人,号鹿原,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生卒年不详。林氏康熙乙卯(1675)举人,直入武英殿任职,壬辰(1712)年康熙特赐他为进士,授为内阁中书之职。除著有《汉甘泉宫瓦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