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

六十卷。唐代释智俨(602-668)撰。智俨,俗姓赵,今甘肃省天水人。十二岁时由父母交给法顺教诲。十四岁时正式出家为沙弥。二十岁受具戒。一生参佛弘法,声名远扬,有“神用清越,振绩京皋”(《续高僧传·法顺传》)之说。被后人尊称他为“云华尊者”或“至相大师”。(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135、372页)智俨一生为兴佛法,探求佛学真谛,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求学不辍。智俨求知若渴,好学上进,不以一师一教为满足。趁两位梵僧来游之机,便从学梵文。尽管隋末天下大乱,而智俨以法为是,从北方法常听受《摄大乘论》,因专心致志遂洞解精义。此后,遍听《四分律》、《八健陀》、《成实》、《十地》、《地持》、《涅槃》等经律论。从名僧静琳参学,深感佛学深奥,难于遍学而专攻《华严》。为学《华严》他赴至相寺听受智正法师所讲的《华严经》后,转而注重读经书遍览藏经,搜寻各种疏释。在获得北魏惠光所撰《华严经疏》之后,便从事六相义的研究,作疏解释《华严经》义理,即《华严经搜玄记》。正因为他初受法师教育,中听智正讲说,末后探讨慧光文疏,才使他学有专功。二,讲论弘法。智俨在至相寺讲说《摄论》。后来又在云华寺讲说《华严》,遂使宗风大振。后世人称他是华严宗二祖。培养了许多门下高僧,如薄尘、法藏、慧晓、怀齐(一写济),义湘,道成等人。其中,法藏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三,阐明教理。智俨学法以用为先,讲说明理从事著述。他所撰的经论义疏一共有二十余部,章句虽很简略,但解释却很新奇。现存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六十卷,《华严一乘玄门》一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其他多种著述,均已失传。智俨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是十玄缘起。他在《搜玄记》、《五十要问答》中简略地解释了“六相”,在《一乘十玄门》中,详细解说了“十玄”。从而,说明了《华严经》的根本思想是法界缘起。《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亦称《华严经搜玄记》或《华严经略疏》。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原本为五卷,每卷分上下,故有的书所记为十卷。《搜玄记》是解释《华严经》本经,显示一经的教相及观行的经疏义解。综观全疏,撮经文每章玄义,立为科目,标判分齐,示人以通经之轨则。译华严四十余万言,而记才十四万字,仅及经文三分之一。主要内容是:卷端分五门,即: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摄分齐,三,辨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依光统立渐顿圆三教。渐中有三藏,所诠十玄百门。其中,释文举教有八义。即:一,一乘三乘分齐;二,具应;三,回三入一;四,空有;五、凡圣相由;六,常无常;七,三乘同门;八,辨法邪正。八会科判有十义别:一化主,二辨处,三菩萨,四生疑,五集众,六入定,七佛加,八出定不出定异,九动地雨华,十结会平等。《搜玄记》的不足之处是:“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趣入也”。现存比较通俗的版本是天津刻经处本。

猜你喜欢

  • 古文雅正

    十四卷。清蔡世远(1682-1733)编。蔡世远生平详见《二希堂文集》辞目。本书是所为“古文”,却收有若干骈文在内,可见所用概念与后世不同。所谓“雅正”,意求文章典雅,内容正统。即“以理为根柢,而体杂

  • 钦定安南纪略

    三十卷,首二卷。清乾隆帝敕撰,方略馆编纂。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月至五十六年三月援助安南国王黎维祈复位及敕封阮光平为王纪历。内容包括安南内讧,黎维祈为阮氏所逐,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征伐阮氏,复维

  • 大学古本

    ① 一卷。大学述 一卷。大学述问 一卷。明许孚远撰。孚远字孟中,号敬庵,明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有《敬和堂集》。是书首有自序。其说殆近于禅悟,故其释“致知格物”,谓知即明德之

  • 兼韵音义

    十卷。清殷秉墉撰。秉墉字东桥,天津人。官南阳守,擢四川成绵龙茂观察。秉墉以为官韵甚严,文字音义异同抉摘尤精,春秋两闱,往往一字出入,遂关得失。见诸坊刻者,因而有《韵字辨同》各书,顾第标大旨,证据未详。

  • 蛰庵日录

    四卷。明顾起元(1565-1628)撰。顾起元,字太初,一作邻初,号遁园居士。江宁(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卒谥文庄。起元著有《金陵古金石考》、《

  • 张氏藏书

    四卷。明张应文(生卒年不详)撰。张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锡先生,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应文博综古今,与王世贞相善。万历监生,失意于科场,从此徒居长洲,转志于书画、菊兰,搜讨古今法书名画,著有《罗篱

  • 檀几丛书

    一百五十七种。清王晫、张潮(详见《遂生集》《昭代丛书》)同编。所谓檀几,据凡例说:古有七宝灵檀几,几上有文字,随意所及,文字辄现,今书中为经史子集,为礼节大端,为家门训戒,为土物琐屑,种种毕具,有意披

  • 仪礼商

    二卷。《附录》一卷。清万斯太(1633-1683)撰。万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师从黄宗羲,一生不务举业,锐志经学,主张“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不悟传注之失,则不

  • 宋史忠义传王禀传补

    一卷。清王国维(见《刘祁西使记校注》)撰。该书据《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吊伐录》等书撰成。禀即北宋王光祖之子,金人入侵时,禀坚守太原,城陷,投汾水而尽。其子孙随高宗南渡,遂世为海宁人。国维即禀之裔

  • 糖霜谱

    一卷。宋王灼撰。王灼,字海叔,号颐堂,遂宁(今四川遂宁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绍兴年间曾为幕官。著作除《糖霜谱》外,还有《碧鸡漫志》。《糖霜谱》分为七篇,只有首篇题名为:原委第一,第二篇以下皆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