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宣和博古图

宣和博古图

三十卷。宋王黼(1079-1126)撰。王黼,字将明,祥符(今河南开封县)人。崇宁年间进士,多智,善谗佞逢迎,由宰相何执中荐为校书郎。蔡京复相,黼效过大力,被提拔为左谏议大夫。后不久,又上疏皇帝陈蔡京二十大罪状。宣和二年(1120),代蔡京执政,伪装顺应民心,一反蔡京行为,四方称为“贤相”,实际上大肆搜括民脂民膏,中饱私囊。黼曾主持宋金交涉,出巨款赎回燕京(今北京市)等五、六座空城,反而夸功奏凯,升为少傅,被时人称为六贼之一。钦宗即位,黼被流放,行至东京(今河南开封市)附近的雍丘县(今河南杞县)村中被杀死。著有《宣和博古图》一书。清代学者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宣和博古图》为王楚撰。清代学者钱曾《读书敏求记》认为《宣和博古图》的作者是王黼,“楚”字为传写之误。《四库全书》肯定了钱曾的考证。《宣和博古图》主要记载了从商到唐的鼎、尊、彝、卣、瓶、壶、爵、敦、钟、鉴等各种古器物,凡五十九种,八百三十多件。卷一至卷五,记载商到唐的各种鼎;卷六至卷七,主要记载商、周的各种尊、罍;卷八,主要记载商、周的各种彝;卷九至卷十一,主要记载从商至汉的各种卣;卷十二至卷十三,主要记载从商至汉的各种瓶、壶;卷十四,主要记载商爵;卷十五,主要记载从商至汉的各种觚、斝;卷十六至卷十七,主要记载从商至汉的各种敦、斗等;卷十八,主要记载从商至汉的各种甗、豆等;卷十九,主要记载商、周、汉的各种鬲、盉等;卷二十至卷二十一,主要记载从周至唐的各种匜、鬲等;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主要记载从周至六朝的各种钟;卷二十六,主要记载从周至汉的各种磬、錞等;卷二十七,主要记载从周至唐的各种托辕、弩机等;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主要记载从汉至唐的各种鉴等。是书在比较重要的古器物种之前均有一篇总说。每一件古器物,均画有图形,多数在图形左面均有文字说明,记述其款识,甚至有的记述其高度、深度、口径、容量、重量、文饰、所用材料、铭文字数等等,对器物上的所有铭文,皆用今文释之。对古器物搜集的较多较全,可以使后世读者“识三代鼎彝之制,款识之文”。现存明嘉靖七年蒋飏刊本、万历戊子泊如斋刊本、万历三十一年吴公宏本、振绮堂元刻《博古图》三十卷、蒋飏翻刻元至大重修阔板本、乾隆天都黄氏刊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万卷楼遗集

    六卷。明丰坊(约1523年前后在世)撰。丰坊字存礼,号南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礼部主事。后坐法避吴中,改名道生,字人翁。其博学工文,家藏书万卷,故有“万卷楼

  • 粤氛纪事

    ①十三卷。清谢山居士辑。谢山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该书记事起自咸丰元年(1851),止于咸丰十年(1860),记述太平军起义、发展的过程,以及和清军作战的经过。每卷以四字为题,分别是:粤西起事,两楚被兵

  • 环碧斋小言

    一卷。明祝世禄(生卒年不详)撰。祝世禄字延之,号无功。德兴(今属江西省)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考选为南科给事,历尚宝司卿。耿定向讲学东南,祝世禄从之游,与潘去华、王德孺同为耿门高弟。著有《祝

  • 勿自弃轩遗稿

    一卷。清华嵘(?-1863)撰。华嵘,字藕船,云南昆明人。举人出身,曾官至他郎普洱丽江训导。公元1863年,爆发马荣起事,攻入五华书院,杀死总督潘铎等。时华嵘也在场,同时遇难。是书首有同治丙寅(186

  • 读史

    南言莼菜似羊酪,北说荔枝如石榴。自古论人多类此,简编千载判悠悠。

  • 中都四子集

    六十四卷。明朱东光(生卒年不详)编。东光,字元曦,浦城(今属福建省)人。隆庆进士。官分巡淮徐道。曾以老子在毫,庄子在濠梁,管子在颖,淮南子在寿春,皆为中都所辖之地,因此便和凤阳府知府张云登共同收集编辑

  • 东光县志

    ①八卷。清白为玑修,冯樾纂。白为玑,奉天铁岭人,曾任东光知县。冯樾,真定宁晋人,曾任东光县儒学教谕。东光县有志书始于明正德间,撰者为邑人廖纪。其后四次重修。白为玑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知县后,于

  • 蓼村集

    四卷。清王苹(1661-1720)撰。王苹,字秋史。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性孝好读书,少有狂名,工诗古文。其诗颇得王士祯、田雯称道。有“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

  • 说文经字附考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是书为增补陈寿祺《说文经字考》而作。在钱大昕《说文答问》与陈氏之书的基础上复加搜辑,得九十九字。其中“”即“葵邱”之“葵”,已见于钱氏《答问》,实为九十八字。是编

  • 中衢一勺

    七卷。清包世臣(1775-1855)撰。清包世臣,字慎伯、诚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等。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官江西新喻知县,因劾去官。晚年寓居江宁。工书。有《艺舟双楫》、《小倦游阁文集》、《管情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