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戚林八音合订

戚林八音合订

四卷。明戚继光、清林碧山撰,三山蔡士泮、藤山陈也人汇辑。明朝名将戚继光本山东蓬莱人,嘉靖年间入闽平定倭祸,为便士卒学习福州话,编有《八音字音字义便览》。清代福州文士林碧山又据福州话编成《珠玉同声》。其后蔡士泮辑成戚氏《八音》,陈也人辑成林氏《同声》,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州人晋安将两书辑本汇刻在一起,每板皆分二格,上格为戚氏《八音》,下格为林氏《同声》,分母系字,比类合义,俾便省览,是为《戚林八音合订》。二书反映的皆为明末清初福州话的语音系统,颇有价值。戚书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釭。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代表三十六个韵母。声母方面,它用四句诗表示:“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以前三句十五字代表十五声母。十五字母影响殊深远,其后福建、广东等地编撰之通俗韵图“十五音”即基本沿用此十五字为声母代表字,“十五音”名称亦源于此。是书把声调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八音分上下两种:上种以“公滚贡谷”代表平上去入;下种以“群滚郡掘”代表平上去入。其中“滚”字复出,实际上声调有七类。此书正文按韵分列,横列各声母代表字,即“柳边求气低”等,一声之下分列八音之字。戚氏采用的声韵调拼切方法,即明清时代惯用的“标射韵法”;先呼一韵母代表字,然后用各声母代表字与之轮流拼读。林碧山《珠玉同声》分韵母三十五个:恭、公、光、庚、午、交、朱、姜、坚、娇、圭、高、江、正、纲、官、勾、姑、佳、街、周、箕、瓜、迦、乖、京、龟、哉、车、杯、催、梳、袅、瓢、伓。韵母中,朱、正、周、哉、杯、催、梳、袅、瓢、伓等十韵外加圆圈,表示属字甚少。林氏将戚氏所分的“金”母并入“宾”母,表示[-m]尾已混入[-η]尾;将戚氏的“奇”、“遮”两韵并为“迦”,将“梅”、“杯”两韵并为“杯”;又将“开”韵分为“栽”、“伓”,增加了“伓”韵,因此共得三十五韵。这些变动,一方面反映了语音变化,一方面也反映分韵的宽严不同。声母方面,林氏改戚诗曰:“柳边求美女,波面鸟亦之。雅音风出语,声授悉皆知。”以前三句代表十五声母。将声调分为八音,它们是“清”之“恭”、“龚”、“供”、“菊”;“浊”之“勤”、“供”、“共”、“局”。《戚林八音》行世后,在闽广两省影响广泛,《汇音妙语》、《拍掌知音》、《击掌知音》、《十五音》等作品,都是在此书影响下编写的。《戚林八音合订》有学海堂刊本。

猜你喜欢

  • 洋防说略

    二卷。清徐家干撰。徐家干,字稚荪,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人。生卒年不详。官至荆州(今湖北江陵)知府。据本书其自撰《跋语》中知,徐氏早年“从军苗疆”时就已留心舆地山川之学。癸未(1883)冬,服官来鄂,

  • 复套议

    二卷。明曾铣撰。曾铣(?-1548),字子重,号万塘,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按辽东,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屡败鞑靼贵族攻拣

  • 批点四书读本

    七卷。清高玪批点。是书就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原本,或录他家之说,或出己见,以朱原字刊于书的上下方以及行间,于句读之间记以点、圈或密圈,批语意在简括,兼注重字体字音,盖为便于初学诵习计。卷首有高玪序。该

  • 经谊杂识

    一卷。清末许克勤撰。克勤字勉甫,浙江海宁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侨居苏州。勤学深钻,涉猎广泛,曾谓学问当法汉儒,品行当法宋儒,治学严谨务实。此书钩稽细密,对经书疑义,多有是正。如“昏礼不告庙”条,谓“士昏

  • 东山诗集

    二卷。明刘大夏(1436-1516)撰。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成化进士。历官兵部主事、福建参政、广东、浙江布政使。弘治六年(1493)黄河决口,以右副都御史督理治河,功成,升为户

  • 诒安堂所刻书

    十种,五十三卷。清王庆勋编。王庆勋字叔彝,上海(今上海市)人。生卒年不详。丛书收著作十种,《可作集》八卷是王庆勋所辑录师友名贤之诗,每位作者都有小传,仿王渔洋《感旧集》的体例编定。《同人诗录》收王庆勋

  • 周易补注

    四十一卷。清末段复昌撰。段复昌字烰,衡阳人。此书欲广辑古注,补前人所未及。除古易注疏外,凡史汉及子书中有释《易》之处,全部收入,其份量较李鼎祚《周易集解》滋多。又所辑易注,以汉魏六朝诸儒之理数和易象为

  • 医征 客窗偶谈

    《医征》三十七卷,《客窗偶谈》一卷。清沈明宗(生卒年不详)撰。沈明宗字目南,号秋楣,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少年时曾学禅宗,兼通医学,为清初名医石楷临初先生高徒。沈氏对仲景之学深有研究。著有《伤寒六

  • 韵法本俗

    一卷。清丁恺曾撰。恺曾字萼亭,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雍正间拔贡。尚撰《望奎楼诗文集》、《说书偶笔》、《西海徵》等。是书分四目:曰四声七音、曰反切之法、曰合声、曰诗韵通转。其名曰“本俗”者,以“本”者

  • 尚书解意

    六卷。李桢扆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桢扆字华麓,任丘(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学者。《尚书解意》盖为初学者而作,故对名物、义理不甚着力。只就文句推导语意,标举章、节大意,务使畅晓易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