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字学音篇

文字学音篇

五章。钱玄同著。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改掇献,又号疑古。浙江省吴兴县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师范。1908年起,从章太炎学习国学,精研音韵训诂及《说文》之学。返国后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尚著《国音沿革六讲》、《说文部首今读》、《说文音符今读》、《说文段注小笺》等。是编是钱氏1917年在北大预科讲授音韵学的讲义。全书共分五章,首论“纽”、“韵”的一般概念。次以主要篇幅阐述《广韵》的声、韵、等、呼,以及二百零六韵与韵摄的关系,讨论了反切的起源、方法和弊病,介绍了古音十九纽和二十八韵之说及当时新兴的“注音字母”。书中把古今字音的演变分为六个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现代,其中两汉可附于周秦,魏晋南北朝可冠于隋唐宋,元明清可与现代合而为一。钱氏认为把声纽的发音部位分为五音、七音、九音均不尽合理,而把喉音命名为深喉音、牙音为浅喉音(晓、匣归于此),把舌头、半舌、舌上合为舌音,把齿头、正齿、半齿合为齿音,把重唇、轻唇合为唇音。钱氏把《广韵》韵类析为三百三十九类,合为二十二摄。采用黄侃之说把古韵分为二十八部,声纽并为十九类。《文字学音篇》是一部全面论述音韵之学的著作。钱氏曾师事章太炎,同时亦受到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等西方学者的影响,因此是一部由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过渡的作品,曾产生很大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18年初版。

猜你喜欢

  • 爱日精庐藏书志

    三十六卷。续志 四卷。清张金吾撰。张金吾(1787-1829),字慎旃,别字月霄,江苏常熟人。生于藏书世家,精校勘考据,二十岁即有志于藏书之业,后所藏逾八万卷,自将所藏中择取宋元旧本、明刻精本及旧钞、

  • 大学衍义

    四十三卷。南宋真德秀(1178-1235)撰。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从师于朱熹弟子詹体仁,自谓于朱学尝私淑而有得。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继试中博学宏词

  • 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

    一卷。梁释智恺(535586)撰。智恺,俗姓曹,住杨都寺,受业于法泰,后依真谛三藏。于天嘉四年(563)翻译摄论,次年翻译俱舍,并作疏注经,共达上百卷。《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印度马鸣著。梁真

  • 易纬坤灵图

    “坤灵图”一作《灵图》。《易纬》之一。已佚。撰者不详。孙珏说此书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缺漏散佚颇多。辑本有《四库全书》本、聚珍版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二卷。三国吴陆玑撰。陆玑字元恪,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仕吴为太子中庶子、乌程令。《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俱著录,皆谓三国吴陆玑撰。然明北监本《诗正义》所引作陆机

  • 孝经疑问

    一卷。明姚舜牧(1543-1622)撰。舜牧,详见《易经疑问》条。该书认为,《孝经》语意联贯,不应分章,尤其不宜立章名。因全部删去。其诠释之文皆老生常谈,无新意。该书亦认为经文多出汉儒附会,或有义不接

  • 易学图说续闻

    一卷。清朝杨方达撰。杨方达作完《易学图说会通》以后又根据己意而成此编。共计三十二条,总的原则不离陈抟之学,其后泛衍及于天文、物理、杂类诸说,都是牵合比附,以使之与《易》相通。《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 初学尚书详解

    见《尚书详解》③。

  • 介轩遗笔

    二卷。清史既济(生卒年仕履不详)撰。史既济字若川,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介轩遗笔》是史既济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都是随笔记录,多是涉及家世本末和江右近事,也旁及经史,也有部分内容的考证。《四库全书

  • 落纸云烟帖

    四卷。清沈荃(1624-1684)书,其子沈宗敬奉旨摹勒。沈荃,字贞蕤,号绎堂,一号位葊,又号充斋,华亭(今上海市)人。官礼部侍郎等。沈荃学行高洁、忠益,书法颇为有名,常常被召入内殿,与康熙论古今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