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方言

新方言

十一卷。近人章炳麟撰。章炳麟(1869-1936)字太炎,一名绛;初名学乘,字权叔。浙江余杭县人。从俞樾学,又问学于黄以周。年二十七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辑,亡命日本。后因倡导资产阶级革命被捕入狱。自1904年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主编、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晚年以讲学为业。1936年病逝于苏州。学问渊博,在语言文字研究上成就尤为卓越,为清代朴学殿军,并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章黄学派”。著述甚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国故论衡》、《庄子解故》、《訄书》等,后人辑为《章氏丛书》。《新方言》搜集方言俗语八百余条,仿《尔雅》体制,分为《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等十篇。每篇为一卷。第十一卷为音表。末附《岭外三州语》一篇,考释惠州(今广东惠阳)、嘉应州(今广东梅县)、潮州(今广东潮安)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刘光汉、黄侃的跋语。章氏对清人的方言著作十分不满,认为杭世骏、程际盛二家之作,不过抄录字书而已,既不能疏通证明,又不能和当时的方言结合。钱大昕之《恒言录》“沾沾独取史传为证,亡由知声音文字之本柢”。翟灏之《通俗篇》“虽略及训诂,亦多本唐宋以后传记杂书”,不能结合古训,且缺乏分析说明。而章氏《新方言》则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为原则,根据声韵通转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从时、地两方面,把语音、语义密切结合起来,说明某些方言词的错综变化。如卷一《释词》:“《方言》:‘訾,何也。’今通语曰‘曾’,俗作‘怎’。或曰‘訾’音转如‘债’。四川成都以东谓‘何’曰‘訾’,杨越亦如之。‘訾’转债者,脂支对转。”章氏《新方言》确较杭、程等人著作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章氏笃信“今之殊语不违姬汉”,一定要把“笔札常文所不能悉”的方俗语词,在《尔雅》、《方言》、《说文》中求得本字,因此往往失于主观臆断。关于这个问题,章氏弟子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收入《段砚斋杂文》)认为:“表示语言的文字,本不一定都用本字”;语词随时孳生,“后起的语言,不必古书中都有本字”。“语言往往因种族交通而发生混杂的状态,倘一切以汉字当之,恐反昧其来源”。并且“中国的语言由单缀音逐渐变为多缀音,而文字学家仍拘守著‘字’,不注意到‘词’,对于复音词往往喜欢把他拆开来,一个一个替他找本字,殊为无谓”。沈氏认为研究方言的方法可以分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应该从事“各代记载中方言之调查和比较”,“单缀语渐变为多缀语之历史的研究”,“语言与文字之分合的研究”,“语源的研究”;横的方面应该从事“语汇之调查”,“同一意义之各地方言的比较研究”,“各地单语之词性变化法的比较研究”,“与异族语之关系的研究”。沈氏的这些观点,至今亦应认为是正确的。由此亦知章氏的《新方言》虽较清人的方言作品前进了一步,但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都是陈旧的,使这部书的价值受到影响。《新方言》收入《章氏丛书》(1919年),通行的是浙江图书馆的校刊本(1917年)。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

    五卷。元薛致玄(生卒年不详)撰。薛致玄,字庸斋,官至河南路提学,赐号太霞老人(见《道德真经集义》卷中)。此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杨仲庾《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和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十卷。《道德

  • 馆选录

    三卷。清沈廷芳(1702-1772)撰,后有佚名者续编。沈廷芳,本姓徐,字椒园、畹叔,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监生,召试博学鸿词科,由庶吉士授编修,后官至按察使。通经工诗,著有《理学渊源》、《十三经

  • 荣河县志

    ①八卷。清李长庚修,张殿珠纂。李长庚字宏庵,辽宁辽阳县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荣河县知县。在任期,仁慈爱民,德政颇嘉。张殿珠,举人,新宁知县。按荣志创修于明万历二十六年

  • 如宜方

    二卷。元艾元英(生卒年不详)撰。艾元英东平(今属山东)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前分别有至正十五年(1355)林兴祖、至治三年(1323)吴德昭所作序。书中首列几十种药物炮制总论。卷一为述证,包括中风、头

  • 论语袁氏注

    一卷。晋袁乔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乔字彦叔,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拜佐著作郎。后与桓温平蜀,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晋书本传》称乔博学有文才,注《论语》及《诗》。《隋书·经籍志》载梁有晋益州刺

  • ■老编年诗钞

    十三卷。清金张(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金张,字介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金张,工诗。其著有《老编年诗钞》九卷,其时间起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迄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

  • 易观

    ① 十二卷。清凌去盈撰。凌去盈号旭斋,爵里不详。书中引毛奇龄说,所以应稍后于毛氏。此书主于即象以明理,大旨是讲象有三例,有定象,有化象,有互象。一卦之定象如乾为天,坤为地即是。其化象如剥卦皆言床,渐卦

  • 乙巳泗州录

    一卷。宋胡舜申撰。胡舜申绩溪(今属安徽)人。舜陟之弟,官至舒州通判。生卒年不详。宣和七年(1125),胡舜申在泗州,亲见“六贼”之一的朱勔父子往来及徽宗幸泗州事。本书即记录此事。本书与《己酉避乱录》并

  • 卢霖生自述年谱

    又名《禧寿堂自订年谱》,一卷。清卢荫溥(1760-1839)自编。荫溥字霖生,号南石。山东德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肃。著有《延禧堂稿》、《诗竹堂汇编》

  • 二十一史论赞辑要

    三十六卷。明彭以明编撰。以明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四库全书总目》载其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万历年间(1573-1620年)诸生。该书采录历代史书中“论赞”部分,以为习史备览。其最早版本是万历三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