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志
六卷。清贺基昌纂修。贺基昌,河南光州人,进士出身,康熙八年(1669)任昌乐知县。十一年(1672)奉檄修志,邀集邑中缙绅学士,设局采访,取嘉靖朱木志为蓝本,补取残缺,增其未备,历时数月,遂成新志。《昌乐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全书六卷,分为:地舆志,秩官志,田赋志,选举志,祠典志,人物志,杂著志,艺文志。每门之下,附有诸小目。此志较旧志加详充实,对旧志体例未善之处,也作了厘正。
六卷。清贺基昌纂修。贺基昌,河南光州人,进士出身,康熙八年(1669)任昌乐知县。十一年(1672)奉檄修志,邀集邑中缙绅学士,设局采访,取嘉靖朱木志为蓝本,补取残缺,增其未备,历时数月,遂成新志。《昌乐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全书六卷,分为:地舆志,秩官志,田赋志,选举志,祠典志,人物志,杂著志,艺文志。每门之下,附有诸小目。此志较旧志加详充实,对旧志体例未善之处,也作了厘正。
清黄承吉合黄生所著《字诂》、《义府》为一书,各条卞间附按语,故名。黄承吉(1771-1842)字谦牧,号春谷,江苏江都县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补广西兴安知县,调知岑溪。与同县江藩、焦循、李钟
二卷。明顾谅(生卒年不详)撰。谅字希武,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西村乃其别号,洪武中以荐为无锡县教谕。该书所录,皆关于修省之论。《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旨醇正,词亦平近易晓,然持论未免稍迂”。此书一
无卷数。明陈仁锡撰。仁锡字明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启进士,官编修,掌诰敕,后迁南京国子监祭酒,卒谥文庄。此书仅就乾六爻及彖传、大小彖、乾文言等有所论述,余皆不及。其易学颇疏,供研究者参考。今存《
八卷。清赵逵仪撰。逵仪字衢斋,安徽泾县人。嘉庆癸酉举人。首有黄中模序。卷一是《易经》,卷二是《书经》,卷三、四是《诗经》,卷五、六是《春秋三传》,卷七为《三礼》及《大戴礼》,卷八为《四书》、《尔雅》、
一卷。清吴凌云(生卒年不详)撰。凌云字得青,号客槎,嘉定(今属江苏)人。岁贡生。曾寄居于钱大昕之孱守斋,得读钱氏藏书,闻见益廓。于许氏《说文》探索义类,时能发前人所未发,钱大昕尝采其说入《养新录》。是
十卷。《续集》六卷。明陶汝鼐(详见《荣木堂文集》)撰。汝鼐少有诗名,诗集中主要叙述亡国的隐痛,尤以湖南寇事诗为最佳,诗以五古形式叙写崇祯癸未年(1643年)张献忠寇湖南事,近千言,邓显鹤《沅湘耆旧集》
二卷。宋陶谷(?-970)撰。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本唐彦谦之孙,避晋讳,改陶氏。历仕晋、汉、周,入宋官户部尚书。此书为杂录,凡天文、地理、花木、饮食、器物等分为三十七门,共六百十八事
一卷。明方豪撰。方豪字思道,开化(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该书是其任沙河县(今属河北)知县时,专记重立颜真卿所书宋璟《神道碑》一事始末情况的著作。《神道碑
八卷。明卓明卿(生卒年不详)撰。卓明卿字征甫,钱塘(今属浙江)人。万历中官光禄寺署正。此书采摭类书,分门辑录,较为简捷。但是明谈迁在《枣林艺篑》中云此书为吴兴王氏之本,卓明卿窃之。
二卷。清孔尚任、顾采合撰。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李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中授国子监博士,迁户部员外郎,后以故罢官。孔尚任博学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