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属辞

春秋属辞

十五卷。元赵汸(详见《周易文诠》)撰。至正十七年,赵汸完成《春秋集传》初稿,因《礼记》“比事属辞,《春秋》之教也”之语,悟《春秋》之义在于比事属辞,又重新推究孔子笔削之旨,著为此书。赵汸《东山集》有《与朱枫林书》,其云:“谓《春秋》随事笔削,决无凡例”。引丹阳洪氏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认为“此论甚当”。又引其师黄泽之语曰:“鲁史有例,圣经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认为“则又精矣”。又云“今汸所撰述,则是比事属辞法,其间异同详略,触事贯通,自成义例,与先儒所纂所释者殊不同。”宋濂《序》称:《左氏》之学既盛行,杜预氏为之注,其于史例推之颇详。杜氏之后唯陈傅良氏,固《公》《穀》所举之书法以考证《左传》,笔削大义最为有征,斯固读《春秋》者之所当宗”。又云:赵汸“益竭精毕虑,几废寝食,如是者二十年,一旦豁然有悟入,且谓《春秋》之法在乎属辞比事而已。于是离析部居,分别义例,立为八体以布列之。集杜陈二氏之所长,而弃其短。有未及者,辨而补之,何者为史策之文,何者是圣人笔削,悉有所附丽”。所谓“八体”,即笔削之八条原则,一是存策书之大体(订一百二十一目),二是假笔削以行权(计七十四目),三是变文以示义(计十八目),四是辨名实之际(计六目),五是谨内外之辨(计十四目),六是特笔以正名(计十八目),七是因日月以明类(计十六目),八是辞从主人(计十八目),总计二百八十五目。八篇之下各有序,以释每篇之义。其前六篇篇名即是其义例,后两篇义例在见于篇中。此书重点为《存策书之大体》。其篇序云:“策书者,国之正史也。……古者非大事不登于策,小事简牍而已。……今以《春秋》所书准西周未乱之时,其书于策者不过公即位、逆夫人、朝聘会同、崩薨卒葬、祸福告命、雩社烝尝、搜狩城筑、非礼不时,与夫灾异庆祥之感,而一国纪纲本末略具,善恶亦存其中,盖策书大体不越乎此而已。东迁以来,王室益微,诸侯背叛,伯业又哀,外夷纵横,大夫专政,陪臣擅命。于是伐国灭国,围入迁取之祸交作,弑君、大夫奔放、纳入之变相寻,而策书常法始不足尽其善恶之情矣。故孔子断之隐公,有笔有削,以寓其拨乱之志。其所谓策书之大体,而一国之本未具焉者,皆有笔而无削,使不失鲁国正史之常,所谓存策书之大体者也。……然自左氏不知有笔削之旨,为《公羊》学者遂以《春秋》为夫子博采众国之书通修一代之史者,于是褒贬之说盛行。又有以为有贬无褒者,又有以一经所书皆为非常而常事不书者,有谓黜周王鲁者,有谓用夏变周者,其失在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而已。”此书行世后,颇为后儒所推重。现存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明弘治重修本、明初刻本、明正德汪克锡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猜你喜欢

  • 藏书纪要

    一卷。清孙从添撰。孙从添(约1702-1722),字庆增,号石芝,江苏常熟人,县诸生。家多藏书,量逾万卷,有《上善堂书目》行世。此为孙氏关于藏书建设的专著。共分八则:购求、鉴别、钞录、校雠、装订、编目

  • 御制道德真经疏

    十卷。唐李隆基(详见《御注道德真经》)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曾有左常侍崔沔与道士王虚正、赵仙甫等学士参议修《老子疏》。李隆基撰《道德真经注》之后,又采诸臣之说,作《道德真经疏》。其书《释题》

  • 阴符经注

    ①一卷。南宋唐淳撰。唐淳,号金陵道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撰有《阴符经注》一书流传于世。《阴符经注》,全称《黄帝阴符经注》。学者研究注释《阴符经》,始于唐而盛于宋。唐宋注释《阴符经》者多家,各家从不同角度

  • 夏小正笺

    一卷。清李调元(1734-?)撰。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四川锦州(今四川德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直隶通永道;家藏书方卷,爱才若渴;尝辑《函海》一书,多至二百余种,有是书及《童山诗

  • 周易旧注

    十二卷。清徐鼒著。徐鼒字彝舟,号亦才,江苏六合人。道光进士,官至福宁知府。作者治易以汉学为宗。认为王弼、韩康伯、程颐、朱熹虽纯驳不一,但都轻象数而重义理,不合易之本旨。于是作者取明何楷、清惠栋、张惠言

  • 敦煌写本校春秋正义衔名

    一卷。无名氏撰。原卷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目为3311号。首题永徽四年(653)二月二十四日,当为初唐旧物。唐代学者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其中《春秋正义》三十六卷。《校春秋正义衔名》就是收录奉命校

  • 史记考证

    七卷。清杭世骏(1695-1772)撰。杭世骏,字大宗,号董浦,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长于史学及小学。乾隆初人,由举人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著有《续方言》、《道古堂集》刊十三经、二十四史。当时

  • 蚕事要略

    一卷。清张行孚(生卒年不详)撰。张行孚,字子中,安吉(今浙江安吉县)人。同治年间中举人。张行孚为了阻止一些人利用古书上所讲的养蚕方法来混淆视听,阻挠生产熟手的劳动,便写下了《蚕事要略》一书。书中将古今

  • 郑征君行述

    清郑知同撰。知同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所述为其父郑珍(1806-1864)事迹。郑珍字子尹,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曾任古州、镇远、荔波训导,后征为知县,分发江苏,未行而卒。

  • 禹贡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