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

旧题穀梁赤(生卒不详)撰。《汉书·艺文志》有《穀梁传》十一卷,班固自注:“穀梁子,鲁人。”唐颜师古注以为名喜,并引汉应劭《风俗通》云:“子厦传穀梁赤。”据唐杨士勋《春秋穀梁传序疏》云:“穀梁子,名穀,字元始,鲁人,一名赤。”而《论衡·案书》则作“俶梁置”,《四库全书》编辑者定为穀梁赤撰。徐彦《穀梁传序疏》说穀梁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所以称之《穀梁传》。书成之后,传于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穀梁》,又传蔡干秋。汉宣帝好《穀梁》,擢干秋为郎,于是《穀梁传》大行于世。后人认为徐彦之说《穀梁》传授难以置信。宋刘敞《春秋权衡》、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认为此书之写成当晚于《公羊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穀梁》比《公羊》晚出。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断言:“《穀梁传》一定成于《公羊传》后,且一定多抄袭《公羊》之书。”杨伯峻《公羊传和穀梁传》(载《经书浅谈》)、沈玉成《春秋左传学史稿》与顾说大致相同而论证更详。亦有人认为《穀梁》早于《公羊》,汉郑玄《起废疾》云:“《穀梁》近孔子,《公羊》正当六国之亡。”清阮元《春秋穀梁传校勘序》、近代刘师培《春秋三传先后考》皆据此以为《穀梁》早于《公羊》。一般认为,此书属于今文经,但近代今文经学家崔适《春秋复始》考定为古文经,与《左传》同属刘韵伪作。今人张西堂作《穀梁真伪考》,扩张崔氏之说,此属并说,今之学者很少赞同。与《公羊传》一样,《穀梁传》之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之微言大义。可能由于师传不同,《穀梁》与《公羊》二传所释之大义有所出入。如隐公元年《经》:“天王使宰薨来归惠公仲子之赐。”《公羊》认为仲子乃桓公之母,而此书则认为是惠公之母,孝公之妾。又隐二年《经》:“夫人子氏薨”,《公羊》认为子氏乃隐公之母,而此书认为是隐公之妻。又宣公十五年《经》:“冬,蝝生”。《公羊》云:“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者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而此书则云:“蝝,非灾书。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此书之传《春秋》,往往比《公羊》更为简明。郑玄《起废疾》云:“《穀梁》近孔子。”既是谓穀梁赤为孔子弟子子夏学生,亦是谓《穀梁传》多本孔子之义。如隐元年云“《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僖二十二年云“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僖二十三年云“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共师也”,均本之《论语》。又僖三十三年云“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也”,则依据《韩非子·内储说》引孔子答哀公问《春秋》语。孔子主“正名”,而《穀梁》亦处处以正名为说。除每每以“正”、“不正”、“非正”立义外,也有体会《春秋》书法以释正名思想者。如僖十六年《经》“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此书解释说:“先陨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是月者,决不日而月也。六鹢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鹢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鹢微有知,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鹢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此书之解经,有时亦注意史实之细节。如僖元年《经》:“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犂,获莒拏。”此书云:“莒无大夫,其曰莒拏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绐者何也?公子友谓莒拏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然则何以恶乎绐也?曰:弃师之道也。”公子友与拏莒之决斗之事《左》、《公》皆不载,此书之详此,本在于明《春秋》之义,但客观上却保留了一则珍贵的资料。《穀梁》与《公羊》一样,一般不记事,但为了阐发《春秋》大义,有时亦有少量的史实记录,间亦有长篇记事。如僖公二年记虞师、晋师灭夏阳一事,繁简得当,扼要而生动;又僖公十年记晋骊姬潜杀申生一事,相当生动精采。《穀梁》一书,最早见于汉初陆贾《新语》,但其所记之真实性尚有疑问。汉武帝时,卫太子习《公羊》,兼习《穀梁》,此后学者不多,宣帝时才立于学官。汉代有《穀梁外传》和《穀梁章句》,皆佚。东晋范宁有《集解》,唐初杨士勋有《春秋穀梁传注疏》。汉郑玄《六艺论》云“《穀梁》善于经”,《起废疾》又云“《穀梁》近孔子”。唐啖助云“《穀梁》意深”,宋胡安国则云“义晨精于《穀梁》”。但是,由于此书比《公羊》晚出,故其发展亦远不如《公羊》、治《穀梁》者亦不如治《公羊》者多。近代今文经学复兴,此书亦随《公羊》之后而兴盛。清钟文烝著《穀梁补正》,泛取唐宋以后诸家以补正范注杨疏。其后廖平著《穀梁古义疏》、柯劭忞著《穀梁传注》,皆有所成就。此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行本。现存单行本有元刻监本、元刻明修本、明隆庆元年与《公羊传》合刻本等。

猜你喜欢

  • 臣轨

    二卷,武则天撰。武则天(约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省)人。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以皇太后临朝执政,废中宗为庐陵王,居睿宗于别殿,不得预闻。又改东都为神都,改诸司官号,立武氏宗庙。徐敬

  • 老子识小

    一卷。清郭阶(详见《周易汉书考》)撰。郭阶认为;黄帝之前,不知何所谓儒,也不知何所谓道。“道”寄托于虚无,百姓安心于自然。孔子集天、地、人之大成,以儒家学说贯穿始终,但他不参照其他诸家之言论,不能知天

  • 东谷所见

    一卷。亦作《东谷随笔》。南宋李之彦(生卒年不详)撰。李之彦自号东谷,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其余仕履等事迹均不详。据书中《教导》一条,李之彦称“游湖海五十年,教公卿大夫之子孙屡矣,教寻常白屋之类亦多。”

  • 赋学剖蒙

    二卷。不著撰者姓名。其书割裂摘取旧文,分类编辑。字句陈因,许多牵强凑就。其书的标目尤为鄙陋。如将字类、必字类之属,都自为一门。只是剽窃他书之活套而已。

  • 子史精华

    一百六十卷。清张廷玉(详见《骈字类编》)、蒋廷锡、张照等四十余人,奉清圣祖康熙皇帝之命编撰而成。康熙六十年受敕始修,雍正五年完成。清世宗御定颁行。经、史、子、集四库之中,子、史二部最为浩博,也最为芜杂

  • 馌■室诗草

    一卷。冯婉琳撰。冯婉琳,生平不详,字佩,山西雁门人,冯习之三女,董香之妻。(《山西通志》作二卷,洪洞董文粲之妻)。此书列入《山石丛书》初编之中,书后有韩坰、张籁所作跋语,共二十三页。此书有民国十四年(

  • 南邦黎献集

    十六卷。清鄂尔泰(?-1732)纂辑,鄂尔泰,字毅庵,满州镶兰旗人。西林觉罗氏。高祖屯泰,明朝开国初年率旗来到汪钦,授佐领。从此世代居住汪钦。康熙四十二年(1703)鄂尔泰由举人世袭佐领,授三等侍卫。

  • 中兴小纪

    四十卷。南宋熊克撰。克字子复,建宁府建阳(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进士。历任校书郎、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知台州等职。卒年七十三。好学能文,博闻强记,尤熟于朝章典故。曾著《九朝通略》、《中兴小纪》、

  • 赵氏孟子章指复编

    一卷。清萨玉衡编辑。玉衡字檀河,福建闽侯人。是书首有玉衡自序,作于嘉庆十九年(1814)。所辑《赵氏孟子章指》全部依据余萧客《古经解钩沉》,与马国翰所辑同,但体例上有微异。玉衡于七篇中各标第几章,马国

  • 南唐书合订

    二十五卷。明李清撰。李清(1602-1683),明末清初兴化(今属江苏)人,字心水,号映碧、天一居士。崇祯(1628-1644)进士,由宁波推官擢刑科给事中,以久旱请宽刑忤旨贬官。后起为吏科给事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