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徵伯存稿
十三卷。明李兆先(1465?-1514?)撰。李兆先,字徵伯,湖南茶陵人。大学士东阳之子。以荫为国子生,年二十七而卒。《怀麓堂诗话》曾载兆先论诗之语。李东阳所作兆先志文,悼惜特甚。沈周《客座新闻》乃载其父子相谑一事,“则狂纵无复人理。虽晋人放达,不至于斯。”可知其父子自恃才隽而不修行检。是集凡诗、赋、杂文十一卷,《东行稿》一卷,乃其自京师赴山东之作。附录一卷,则东阳所为兆先志文,及同时诸人慰问诗等。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三卷。明李兆先(1465?-1514?)撰。李兆先,字徵伯,湖南茶陵人。大学士东阳之子。以荫为国子生,年二十七而卒。《怀麓堂诗话》曾载兆先论诗之语。李东阳所作兆先志文,悼惜特甚。沈周《客座新闻》乃载其父子相谑一事,“则狂纵无复人理。虽晋人放达,不至于斯。”可知其父子自恃才隽而不修行检。是集凡诗、赋、杂文十一卷,《东行稿》一卷,乃其自京师赴山东之作。附录一卷,则东阳所为兆先志文,及同时诸人慰问诗等。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八卷。清张联元撰。张联元,字觉庵,湖北钟祥人。天台为数山之总称。旧传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上应台星,超然秀出。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其界涉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东临大海。明万历时,僧人
二卷(光绪九年陈州刻本)。清桂馥(1736-1805)撰。馥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此书根据顾炎武《石经考》、《金石文字记》、朱彝尊《经义考》诸书以及当时诸儒之说,而加以论述。内
①四卷。宋司马光(见《资治通鉴》)撰。《道德真经传》又称《道德真经论》、《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
一卷。明卢翰(详见《易经中说》)撰。是书以六十四卦加太极、两仪、四象、进退、离合、大小、远近等推衍为七十九数。改以竹签代蓍策,每签有辞,又各附以赞释,与方技者流以钱代蓍相类。前有张鹤鸣所撰卢翰小传及卢
五十四卷。署名冯应京。应京字可大,号慕冈,盱眙(今属安徽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进士,为户部主事,官至湖广按察使佥事。是书沿袭宋蔡卞《诗名物疏》推衍而成。其引证颇为赅博。每条之末,间附考证。如《郑风·
①二十四卷。明张德夫修,皇甫汸纂,明张凤翼补辑(艺文志)。张德夫,字子成,江西浮梁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隆庆三年(1569)任长洲县令。皇甫汸,字子循,长洲人。嘉靖八年进士,官吏部郎中左、
三卷。清陈懋侯撰。此书将《周易》中的名物、象义进行分类解释,体例同《尔雅》相似,为周易训诂之作。全书分三卷十四类。上卷共释七类事物,为释象、释辞、释位、释名、释义、释得、释失。卷中诠释三类,为释天、释
一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又名《周易参同契注》。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五代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在其自序中,叙述了《参同契》作者魏伯阳其人,以及成书后
三十三卷。元赵采撰。赵采字德亮,号隆斋,潼川(今四川三合)人。生平不详,其书作于暮年。前有赵采《自序》,称孔子殁后,论易者各据己见,泥象数者流于诡怪,说义理者沦于空寂。至宋邵雍,推明伏羲、文王之卦画,
一卷。王国维(1877-1927)撰。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诸生。在文学戏曲、历史、古文字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有《观堂集林》。此《乐诗考略》凡一卷,系集合关于乐学论文而成,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