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唐太宗敕勒王羲之法书一卷,取其第一帖中首二字“十七”为名,称《十七帖》。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有一百零七行,共九百四十三字。《十七帖》全贴共二十八则,多记蜀事,其中尤以赞
一卷。晋虞谭撰。虞谭字思奥,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右光禄大夫,《晋书》有传。书佚已久,惟《太平御览》时引《投壶变》,文多伪缺,很难理解。《藏林经义杂记》曾记载于十九卷中。马国翰因转录之,以备一
见《杨家府演义》。
一卷。清胡清瑞撰。胡清瑞字辑五,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以进士官河间知府。胡清瑞早年学从陆王入门,晚年酷爱汉学家言而力排程朱之说。胡氏认为,四子书都受宋人所毁,而《大学》受毁尤为严重。斥责二程、朱熹名为
二十八卷,首一卷。明曹一麟等修,徐师曾等纂。曹一麟,字伯里,山东安丘人。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同年任吴江知县。徐师曾,字伯鲁,号鲁庵,邑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史科给事中。著有《礼记集注》、《
一卷。清张沭(详见《周易疏略》)撰,张煓注。煓乃沐之子,仕履不详。秘典者沭之书,一隅解者煓之注。此书前有序文,列汤斌、毛奇龄书二首。全文所立观点,实为姚江“良知”论。认为世上万物的变迁在于其内在的神灵
五卷。唐王方庆(?-702)撰。王方庆名綝,以字行。咸阳(今属陕西)人。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贞。平生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著有《南宫故事》、《尚书考功簿》、《谏林》
二卷。宋陈骙(1128-1203)撰。陈骙生平详见《南宋馆阁录》辞目。据《太平御览》引挚虞《文章流别论》称:“文章句法,推本六经,兹其权舆也。”刘知几《史通》特出《摸拟》一篇,于貌同心异、貌异心同辨析
无卷数。比利时柏应理(?-1692)撰。柏应理字信末,耶稣会士。1658年同南怀仁等三人一道来华,1680年被召回国,其目的一方面是为招募新教士,一方面是为向罗马教皇说明中国对仪式问题的立场。在此期间
十九卷。清张宗泰(约1850前后在世)撰。张宗泰,河南鲁山(今平顶山)人。其先偃师(今洛阳)人,后徙居鲁山,因自号鲁岩。生卒年不详。道光二年(1822)春选授修武县儒学教谕官。二十三年(1843)推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