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沈氏尊生书

沈氏尊生书

七十二卷。清沈金鳌(1701-1775)撰。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乾隆年间举人。初学儒学,“博古明经,一生笃学。”因喜好医学,中年以后专攻医学。晚年辑其一生医学著述成此书。沈氏认为“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管人命。”故以“尊生”为号,又名其书。此书为丛书,包括《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伤寒论纲目》十八卷,《妇科玉尺》六卷,《幼科释谜》六卷,《要药分剂》十卷,《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其中以《杂病源流犀烛》为主。《脉象统类》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统领诸脉,用以测知阴阳、表里、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气血。而所主之病又分论之。附载“人迫气口脉法”。《诸脉主病诗》伤李时珍《濒湖脉诀》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将各脉所主之病分以咏之。与《脉象统类》相呼应。《伤寒论纲目》以柯琴《伤寒论注》为依据,加以归类整理。卷首为总论,讨论脉证,六经主证、表里、传变等。卷一至卷十五以仲景之论为纲,历代诸家阐明仲景者为目。又将不属六经者《如伤寒后症及辩脉、平脉等篇》列入卷十六。对发明《伤寒论》方与法颇有心得。《妇科玉尺》共为九门,介绍了求嗣、月经、胎前、小产、临产、产后、带下、崩漏、杂病等内容。认为当时的妇人因见地拘局,性多躁怒忧思,幽私隐曲,不肯自达,临证当注意此特点。沈氏要求医者必按脉切证,辨证精当。这样来治妇女病,则十分准确,有如玉尽量物,准确分明。故称此书为“玉尺”。《幼科释谜》分二十四门,介绍了初生小儿诸病及惊风、癎痉、疳积以至五官疾患、丹毒等症。采用四言韵语,探源析流,阐明义理。提出小儿用药应以“中和当病为归”,“小儿多由食积”,医家当意会而毋胶执等观点。叙述个人诊治小儿经验,以解幼科之谜。《要药分剂》从徐三才说,取常用药四百二十种,按宣、通、补、泻、重、滑、涩、燥、湿分为十卷,每药列主治、功能、性味、归经、前人精切议论、禁忌、炮制等项,为简明药性书。《杂病源流犀烛》分为六门: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脏腑门又按脏腑分为十二项,每项之下,再分叙诸病。每病首论源流,为正文,其中引古论者,必记明书目。正文之后附以脉法,大都引前人之说。其次再引前人有关论述及导引、运功等。最后附以治方。分类简括,秩序井然。正文所论,多有独见。沈氏认为不管什么原因,纷纷发生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间的病证,在辨认和治疗时,容易杂乱混淆,有必要究其由来,审其变迁,从流溯源,然后才能找出恰当的治疗方法。在叙述各病源流时,首先介绍有关生理作用,尤其本着经络体系,先明确不病时每一部分和整体的生理机能,然后可洞晓患病时病理变化。此外,沈氏就临床中复杂表现,广泛地进行了辨证论治。所论有虚寒证、实热证,更有虚中挟实、寒热互呈等,需脉证合参,进行辨治。沈氏又提倡气功导引,认为可以祛病延年,足补方药之所不及。述诸气源流时说:“百病之生,皆为气之滞涩,药物之外,更加调养,则病可劫而生可延。”认为“引导、运功,本养生家修炼要诀。但欲长生,必先祛病,其所导所动,皆属祛病之法。”故其叙述每病方药治法时,必附导引运功之法,以养气理气。其不足之处为间有主观臆测。以上诸书切合临床实际,对后世医家较有影响。于乾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73-1774)合为《沈氏尊生书》,由无锡沈氏师俭堂首刻。有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万卷楼藏书总目

    四卷。清黄彭年编。黄彭年(约1810-1880),字子清,目录学家。道光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在位期间廉洁奉公,重视提拔有识之士,掌教保定莲池书院。《万卷楼藏书总目》四卷,是其目录学著作之一。正、续四

  • 初月楼四种

    二十三卷。《附刻》二卷。清吴德旋(1767-1840)撰。康兆晋、张寿荣编。吴德旋字仲伦。江苏宜兴人。幼好学,与丁晨晖就学龙城书院。善为文,“见袁枚所论先世事,即作文驳之”(姚椿《吴仲伦先生墓志铭》)

  • 十三经证异

    七十九卷。清万希槐撰。希槐字蔚庭,湖北黄冈人。赵尚辅刻湖北丛书时搜访此书未得,民国十二年(1923)始排印于武昌,卷首曾国藩序作于同治九年(1868)。其书先标经文某句,提纲顶格大书。次以各经注疏、史

  • 崞县志

    二卷。明尹际可修,徐麟趾纂。尹际可字遇夫,山东平阴县人,出身举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任崞县知县,后升太原府通判。按崞县志,旧无纂修,尹际可任县令时,始为草创。《崞县志》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

  • 周易汉读考

    三卷。清郭阶撰。郭阶字子贞,水人。作者年轻时受业于刘毓崧门下,校阅易经异同,依据其师《通义堂文集》、《笔记》等书,仿照段玉裁《周礼汉读考》的体例,对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所引马融、郑

  • 通鉴纲目三编

    即《御定通鉴纲目三编》。

  • 少室山房类稿

    一百二十卷。明胡应麟(1551-1602)撰。胡应麟,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年生,又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应麟幼能诗,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聚书四万余卷,从事著述,征引广博。

  • 春秋内外传类选

    八卷。旧本题明进士楚潜樊王家(生卒年不详)撰。其书以《左传》、《国语》各标题目,分编二十三门,以备时人习文之用。中间有的加旁注音训一二字。字句较为浅陋,与经学无关。

  • 读书通

    二十卷。明郝敬撰。郝敬(1558-1639)字仲与,一字楚望,京山(今湖北京山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知缙云、永嘉二县,征授礼科给事中,乞假归养。补户科,因事受累,谪知江阴县。后归家杜

  • 春秋穀梁传注疏校勘记

    十二卷。清阮元撰。阮元在组织学者校刻《十三经注疏》时,又对它们又进行了校勘,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春秋穀梁传注疏校勘记》即其中的一种。晋代经学家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网罗魏晋各家之说,唐代学者杨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