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登天岳山记

登天岳山记

一卷。清李元度撰。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受曾国藩器重,咸丰间转战皖浙,卓然儒将。官至云南按察使,终于贵州布政使。博学能文,尤肆力掌故地理之书,著述颇丰,其《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彤史略》、《名贤遗事录》均为传世之作。天岳山位平江县东北,李元度居处距山一百二里,其族人住山麓。光绪三年(1877)九月,偕族人同游天岳。是记首述南纪之山,高千百计,衡山外天岳最高,为一千八百丈。丹岩为最,其高峻可与衡山相比,由山麓至丹岩尚二十里。游山之日正值阴雨,迳入丁家洞,见危峰插入天际,飞泉行山脊,成沟坎,深及仞,水流坎中悠悠然,此为他山未见之景。久之白云起峰巅,掩其顶,寻合山而露顶,若泛洞庭,银盘内承青螺十二个,行云气中,云散山诸形状一览尽收眼底。夜宿太平庵,观缆船石,传说是大禹维舟处。次日雨停云散,出寺陡危岩,忽又云起,如兜罗绵四山,有云自远飞来,渐飞渐逼,可攀可揽,其径更险,山更奇。久之始达丹岩,传说葛勾漏烧丹处,故以名岩。丹岩山体遒厚,平壤宽广,道家称之为第二十五洞天。有山人王氏,七十五岁,居岩楼五十余年,深谙山中事,向导观石田三亩诸胜。顷而云复大起,改道普济庵,觅别径穿云而归。李元度言,游兹山宜秋高气爽,其游山三日,虽未开云,但观得奇诡百出,变态几尽,转以云胜。又言山有禹篆,未能搜岩剔藓,一观真迹,他日当再游求之。宋代孟琪,摩崖书“洞天幕阜”,字尚依稀可辨,故此山也名幕阜山。此书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猜你喜欢

  • 经苑二十五种

    二百五十卷。清钱仪吉(1783-1850)编。钱仪吉字霭人,一作蔼人,初名逵吉,号衎石,又号心壶、新梧,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主事、累迁给事中。后因事罢官,主

  • 南润先生易篑记

    一卷。清李文藻(1730-1778)自述。文藻字素伯,晚号南润,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广东广西等地知县,卒于官。临没前,口授此记,使其甥蒋器笔录。记中除作病中痛苦

  • 回疆志

    又名《新疆回部志》。四卷,首一卷。清苏尔德纂修。苏尔德字韬园,长白人,乾降三十四年(1769)奉命驻护喀什噶尔,为回疆极边之地。按回疆,即新疆,古为雍州外地,汉武帝时始通道,号西域。以天山以南为城郭,

  • 韩诗内传证

    四卷。清宋绵初撰。宋绵初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三(1777)年拔贡,官训导。本书鉴于宋代王应麟《诗考》所辑的韩诗,尚有许多遗略之处,特作补充。如“和乐且耽”一句,注释为“耽,乐之甚也”,据慧琳《一切经音

  • 陆云集

    见《陆子》。

  • 苑洛集

    二十二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兵部尚书。曾因以疏论时政,多次被诬奏怨谤,逮系寺官,屡起屡罢。韩邦

  • 谒林日记

    一卷。法国郭休(P·Couchoud)撰,赵诒译。译自郭著《亚洲诗人哲人志》中《孔林记》一篇,经林纾删正,即成此书。叙述冗琐。后附法文原文。现有《北京政闻报》刻本。

  • 重订广温热论

    见《广温疫论》。

  • 王梦楼诗集

    二十四卷。清王文治(1730-1802)撰。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授编修。升侍读,出为云南临安府知府。以事罢归。王文治书法秀逸,其源出董其昌,兼法张

  • 古今韵史

    十二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摭拾诸书隽语,分类编次,共十二卷,其中韵人二卷,韵事二卷,韵语三卷,韵诗二卷,韵词二卷,韵物一卷。皆以古事与明代人事参录,属《世说新语》之支流。其纤佻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