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卢氏注

礼记卢氏注

一卷。汉卢植撰,清马国翰辑。此书中如《檀弓》子游趋而就客位注,应当附属后文夫入门右下,《月令》止狱讼注,乃趣刑狱毋留有罪注。《文王世子》小乐正学于大胥赞之注、胥鼓南注,应当并入《王制》。《玉藻》于大夫有公讳无私讳注。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注,教学临文不讳注,应当收入《曲礼》。《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注,应当收入《月令》。《祭法》有虞氏禘黄帝注,应当收入《大传》。还有天子七庙注,应当收入《王制》。这类情况都不如臧庸本之妥当。《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注,详绎文义,左道谓邪道也,这是卢语。地道遵右,右为贵,因此,《汉书》说右贤左愚,右贵左贱,因而,正道为右,不正道为左,是孔语,不如臧本只辑录邪道句更为合适。《曲礼》已驾仆展軨注,軨车辖头靼也,这里依据《释文》,而孔疏写作辖头轊。《续汉志》刘昭注引軨辖头。考察《说文》革部,靼柔革也,在鞣也鞼革绣也之间。则靼并非辖头所施,应当认为孔引是正确的。轊就是軎之变体。《说文》:“軎,车轴也”。阮元《车制图解》云:“桐城马宗梿曰,礼先言展軨,次言奋衣由右上。”可见,軨为軎末之軨,不是舆中之軨。记疏引卢注軨谓轊头,此说正确,《释文》引卢注谓辖头靼,则是错误的。此说十分清楚,国翰没有对其加以考察,这是其疏失。《曾子问》客入吊,康子立于门右北面,公揖让升自西阶,这是《檀弓》夫入门右,郑注北面辟正主所本。观孔疏郑知北面者,《曾子问》云卫灵公吊,季康子鲁哀公为主,康子立于门右北面,辟主人之位,可见,郑知此当北面辟主人之位。而下云礼本多将郑注北面为经文者非,此言《檀弓》注北面字,误作经文,作夫入门右北面耳,今对于经文删支北面字,下引《檀弓》疏作为证据,不知疏谓古旧本及卢王礼,夫入门右下无北面字,并不是认为《曾子问》立于门右北面无北面字,这是因灰读疏时不慎所导致的错误。卢所依据版本与郑不同(详见前臧辑本解诂条下),自序误信孔疏郑亦附卢马之本一语,认为郑采用卢本,这是错误的。其他象舛讹没有被订正以及遗漏之处,应当参照臧本。《丧服大记》夫于妻于昆北执之,依据孔疏夫于妻于昆弟执之者为妻及自为兄弟但释之,卢无别释云云,补为妻二句为卢注;《乡饮酒义》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依据《诗·南陔》等篇小序孔疏云云,补《南陔》六篇今亡其义未闻二句,这都显示出其细心,但臧本却没有涉及。《乡饮酒义》认为郑注依据卢本,与《坊记》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认为郑注依据卢本恰好相同。臧本在《坊记》中也附载郑注。可见,对于《乡饮酒义》,起初没有加以辨别,只是漏略而已。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石川集

    四卷。《附录》一卷。明殷云霄(1180-1516)撰。殷云霄,字近夫,号石川,山东寿张(一作凤阳)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靖江、调青田知县,升为南京工科给事中,卒于官,年三十七岁。著有《石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二十卷。唐末强思齐(生卒年不详)撰。强思齐,字默越,濛阳(今属四川彭县)人。他自幼即探讨玄关秘要,深得妙旨。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所撰《玄德纂疏》约成书于前蜀乾德二年(920),卷首有杜光庭序文一篇。

  • 积承录

    一卷。明唐枢(生平事迹请参考《宋学商求》条)撰,其门人吴思诚编。以其承受于师门者积为一书,故名之曰《积承录》。卷首即以“真心”二字立义,全书宗旨立于此。书中阐发,较《因领录》尚稍纯正。但录中引《圆觉经

  • 秋芬室七巧八分图

    十六卷。补遗一卷。清钱云吉女士撰。钱云吉字远清,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此图是其幼年时与其兄钱辰吉所演。采辑前人者多半、自撰者多半,历十余年得一千五百余图。云吉没后,其长女王念慈以其母半生心学所寄,

  • 春秋尊孟

    一卷。清潘相(详见《周易尊翼》)撰。北宋思想家张载曾说惟孟子能知《春秋》;明代学者郝敬推尊孟子,以鲁、晋、楚为三僭国。潘相受他们的影响,认为推尊孟子才可以说《春秋》,于是撰成《春秋尊孟》一卷。该大旨在

  • 湛园集

    ① 十卷。明程正己(约1621年前后在世)撰。程正己,字道先,号澄源,山西长治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以忤阉党削职。后终于兵部侍郎。著有《湛园集》。是集

  • 合评选诗

    七卷。明凌濛初编。生平见《陶韦合集》条。是编全录《文选》诸诗,而杂采各家评语附于上方,以朱墨版印之。所采唯钟、谭为多,圈点则一依郭正域本。《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 鼎录

    一卷。南北朝时期陈朝虞荔撰。虞荔,字山披,谥曰德,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卒年不详。梁朝时曾为中书舍人。陈文帝时召为太子中庶子,领大著作。因其母死于侯景之乱,由是终身布衣蔬食,不听音乐,受到文帝

  • 生利分利之别论

    二卷。英国李提摩太(详见《西铎》)撰。这是一部经济学方面的专著。李提摩太认为世人竞相言利,而不知利有生利和分利两条途径,所以他撰写此书以说明之。在书中李提摩太论述了利的产生,非独力与现力所能生,他主张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