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翰苑集

翰苑集

二十二卷。唐陆贽(754-805)撰。陆贽字敬舆,唐代诗文家。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制科。授华州郑县尉、后授渭南尉、迁监察御史。唐德宗时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后转为中书舍人并兼翰林学士。后受谗毁,罢知政事。唐顺宗即位后诏还,诏未至而卒,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长于奏议政论,文章挥洒自如。其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其著作有《遗使录》、《备举文言》、《陆氏集验方》及《论议表疏集》等多种。根据《艺文志》载贽有《议论表疏集》十二卷。又《翰苑集》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陆宣公集》二十二卷,中分翰苑、牓子为二集,其目也与史志相同。晁公武《读书志》所载乃只有《奏议十二卷》。元祐中,苏轼乞校正进呈,改从今名。疑是裒诸集成此书,与史志名目全不相合。今考尤袤《遂初堂书目》所列,实作《翰苑集》。而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所见宋椠大字本二十二卷,也作《翰苑集》。可知自南宋以后,已合议论表疏为一集,而总题以翰苑之名。公武所见为元祐本,恐非全册。宋祁作贽传赞,称其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炳炳如丹青,而惜德宗之不能尽用”。故《新唐书例》不录排偶之作,独取贽文十余篇,以为后世法。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尤重陆贽议论,采奏疏三十九篇。其后苏轼亦乞以贽文校正进读。知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但对古今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因而历代宝重。有内府藏本。

猜你喜欢

  • 易原就正

    十二卷。清包仪(生卒年不详)撰。包仪字羽修,河北邢台人。拔贡生。其自序称,早年听说有《皇极经世》而没有途径得到此书。从顺治辛卯到康熙己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才从王可南家得此书。到江宁后,寄

  • 张郎甫行述

    一卷。清张方泳等辑。方泳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所记为张廷鉴事略。廷鉴字郎甫,山西阳曲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以知县用,旋援例就内阁中书。后居家读书授徒,不复出。此书记其言行甚详

  • 经锄堂经说

    一卷。没有撰者姓名。每篇后皆有陈澧评语,疑为张维屏所撰。因为张氏曾为湖北黄梅县令,篇中有“余尝自龙坪至黄梅”语,而张氏又素与陈澧相善。书中只有文章五篇,都是解说《禹贡》的。其说彭蠡,据《史记·封禅书》

  • 白云洞天诗稿

    一卷。清沈谷(生卒年不详)撰。沈谷,字采石,号采石女史、琼宫仙史。浙江嘉兴人,福建兴泉永道沈涛之姊,闽县曾颐吉之妻。女画家许英之女。清代画家、诗人。幼时从父学诗,从母学画,又与其弟相切磋。工画山水,善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一卷。元王国端(生卒年不详)撰。王国端,婺源(今属江西)人。其父王镜泽为当时名医,擅长针灸。王国端继承父业,亦以针灸闻名。曾托名扁鹊相传,专论针灸之法,参以家传经验,此书成于天历二年(1329)。首为

  • 墨子集解

    无卷数附属一卷。清末张纯一(生卒年不详)撰。纯一,汉阳人。从民国八年(1919)研究此书,达十七年之久,终日覃思,废寝忘食。他辨古字声形之转变,稽故书记载之异同,正伪补脱,颇得真诠。因此,《墨子集解》

  • 人本欲生经注解

    一卷。晋代释道安(312或314-385)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

  • 三国志传

    见《三国演义》。

  • 快雪堂集

    六十四卷。明冯梦祯(1548-1605)撰。冯梦祯,字开之,晚年自号真实居士。秀水(浙江嘉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因忤张居正,病免归故。万历二十一年(1593)补广德州判官

  • 孝经殷氏注

    一卷。晋殷仲文(?-407)撰。清马国翰辑。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阴县,位于周口市东北)人,东晋文学家。官至东阳太守。《孝经殷氏注》隋唐志均有记载,书已亡佚。邢昺正义引三节第十四章“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