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残字考

蜀石经残字考

一卷(石经汇函本)。清王昶(1725-1806)撰。昶字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甲戌进士,官刑部侍郎,著有《春融堂集》、《金石萃编》等。此书本是《金石萃编》中蜀毛诗石经残本跋尾,后从《萃编》中抽出,刊于《石经汇函》之中,改题其名为“蜀石经残字考”。卷首不录蜀石经原文,仅记起迄。其后每诗分篇,以明监本校之。校记之后,则引《成都记》、《玉海》、晁公武《石经考异序》、洪迈《容斋随笔·经义考》、曹学佺《四川名胜志》、吴任《十国春秋》等书中有关蜀石经的记载,逐条记录,最后考经、序、传、笺的异同,并给以结论。所据之本,自卷一《鹊巢》笺“故以兴焉”起,至卷二之末“二子乘舟”篇止,与吴骞《蜀石经毛诗考异》、冯登府《石经补考》中“蜀石经考异”的毛诗残本所据者同出于武林黄氏。王氏所考与吴氏所校相比,只是对那些与毛刊本不同,而与《释文》《唐石经》《孟子七经考》相同,并作了校记的内容,多所论定。与冯氏之校以唐石经、宋小字本、闽本、明监本、汲古阁本,并逐条考其异同相比,二人互有详略。但在考证其中脱字、误字、衍字及其同异字之由来,论其得失方面,王氏考订之精殊胜于冯氏。例如《诗·江有汜》“之子归”条,王氏认为《桃夭》《鹊巢》等篇皆作“之子于归”,此处亦应依例增“于”字。较之冯氏似有“于”字之说,更为有识,非冯氏所能及。举此一端可以概见其余。至于书中凡有关于蜀石经的诸说一律引入,不专以涉于毛诗者为限,则是因为其原作乃蜀石毛诗的跋尾,而不是蜀石毛诗的校记,因此是可以旁征博引的,不宜据此认为其体例可议。

猜你喜欢

  • 运渎桥道小志

    一卷。清陈作霖撰。陈作霖,字伯雨,江宁(今南京)人。世居讲堂大街,后移红土桥。皆与玉带河为遗。河即古之运渎也。《运渎桥道小志》光绪原刻本。以水为经,以桥为纬。虽纵横仅十里,而里巷旧闻,先辈懿行,人情风

  • 周易李氏音

    一卷。辑佚书,晋李轨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李轨字宏范(唐释玄《一切经音义》引作李洪范),江夏(今湖北云梦县)人,官至东晋祠部郎中。其事不见于《晋书》,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有载。《

  • 练兵示谕

    一卷。此逊朝(即清朝,以宣统逊位,故言逊朝)神机营颁发官兵等之示谕,满汉合璧本。神机营创设于同治初年,特派醇郡王奕譞为掌印管理大臣,总理全营事务。月之初一、初九、十六、十七、十九、二十凡六日,分赴京西

  • 重修蓬莱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王文焘修,张本、葛元昶纂。王文焘字锡五,山西保德州人,附贡出身,道光十四年(1834)任蓬莱县知县。张本字叔培,邑人。王文焘任知县后,阅蓬莱旧志,见其刻板漶漫,字迹残损,即欲重修,惟

  • 顾端文年谱

    二卷。明顾与沐编,清顾泾、顾贞观续成。顾与沐,无锡(今属江苏)人,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之子,官至夔州府知府。顾泾,顾与沐之孙。顾贞观,顾与沐之曾孙,官中书舍人。该年谱是为顾宪成所订,书前冠以崇祯二年(16

  • 夏小正解

    一卷。明杨慎(详见《檀弓丛训》)撰。是书解说《夏小正》义理,尊经抑传,故以经文为主,而以为传为戴氏说,而与金履祥注并列。其有遗义不明者,则博采众说,伸以己见以弥补之,但求其词达,不事强解,大体得当。杨

  • 说文答问疏证

    六卷。清薛传均(1788-1829)撰。传均字子韵,江苏甘泉(今江都县)人。嘉庆时诸生,博览群籍,于《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功力最深,尤精于小学。薛氏见《潜研堂集》有《说文答问》一篇,深明通转、假

  • 永绥厅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董鸿勋纂修。董鸿勋,详见光绪《古文坪厅志》。《永绥厅志》宣统元年(1909)刻本,为三十卷,首一卷。首有新旧序例、纪事、目录。正文分为八门。依次为天文门,为目三,曰星野、气候、灾祥。

  • 革象新书

    五卷。元赵友钦撰。赵友钦字敬夫,号缘督。生卒年不详,当在郭守敬后。江西德州人。著有《仙佛同源论》《金丹正理》《盟天录》等。王祎序云:“其学长于律法算数,而天官星家之术尤精,读其书可见也。其书有《推步立

  • 坚白斋骈文存

    一卷。《杂稿存》四卷。清龙汝霖(生卒年未详)撰。字号里生平见《坚白斋诗存》(辞目)。本书“骈文高者摹拟骚汉,次者宗法六朝,大多气骨遒劲,词藻纷纶而非靡靡之音。”《杂稿存》卷一有《代沈桂芬请筹费移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