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谐声谱

谐声谱

① 五十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惠言字皋文,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其学深于《易》、《礼》,著作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仪礼图》等。此书由其子张成孙补编而成。阮元序云:“嘉庆间,余曾闻武进张惠言有韵学书,未见而编修卒。道光中,编修之子成孙,聪明辛勤,能传父学,踵成编修之书,曰《谐声谱》,奉以示余。其书分中、僮、薨、林、岩、筐、萦、蓁、诜、于、萋、肄、揖、支、皮、丝、鸠、毛、蒌、岨二十部。此乃于《毛诗》中,拈其最先出之字为建首,加以《易》韵,又以《说文》之声分出之,犁然不紊,有各家所未及者。”按:张惠言所撰题为《说文谐声谱》,分二十卷。其子成孙所补题为《谐声谱》,凡五十卷:卷一韵部目,卷二论表,卷三至卷二十二谱二十部,卷二十三至卷四十二丝联绳引表二十部,卷四十三至四十四为毛诗谱,卷四十五为周易翼韵、屈平赋韵,卷四十六至四十九为略,卷五十为序例。共得声母1263,谱以得声,表明分部,韵纪流源,略提其要,至为精密谨严。当时阮元见到此书就拟刊刻,但未刻成。其父子两代稿本藏于阳湖赵氏天放楼,后归武林叶氏揆初。叶氏后来又得东方文化会藏本,载有阮元序文,且有所增益。因名惠言本为初稿,成孙本为稿本,东方文化会本为钞本。叶氏请吴县戴绥之以稿本为主,参照另两本加以校订,是为武林叶氏刻本。② 二卷。清丁显撰。丁氏谓谐声之法,迄今三千余年,鲜有能发其蕴者。夫所谓声者,唇舌喉齿腭之声也;谐者,谓以唇舌喉齿腭之声各分其类。仅即一声,悉心调摄日久,他母之声,自能调口而出也。于是因《音鉴》二十二字,以音纲为次第,且于腭、舌、唇、齿、喉、半舌、半齿,各归一例,并分开、转、合三声,每母均统阴阳清浊两行,横行均同韵之字,竖行均同声之字,双声叠韵一贯图,横竖均可接读。又按母分为古音同声、一字数音同声、北人入声读同声,并附以方言方音同声、天地人物义类训诂之同声、经史子百家之异字同声,缀于每类之末。是为《谐声谱》。其目次曰腭声见母粗音字汇、腭声见母细音字汇、腭声见母分类纪略,曰腭声溪母粗音字汇、腭声溪母细音字汇、腭声溪母分类纪略等凡六十四目。每类之字搜辑皆颇详备,可资参考。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本,为《丁西圃丛书》之《韵学蠡言举要》之一种。

猜你喜欢

  • 鲁文恪存集

    十卷。明鲁铎(1461-1527)撰。鲁铎,字振之,号莲北,景陵(今湖北景陵县)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第一,官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鲁文恪存集》。是编为铎子鲁彭嘉所编,凡十卷。前四

  • 宝真斋米帖

    一卷。清徐渭仁(?-1853)刻。徐渭仁,字文台,号紫珊,晚号随轩,上海人。徐氏好古精鉴,收藏颇富,且善书,钩摹尤精。辑有《随轩金石文字》、《春晖堂丛书》以及法帖等。《宝真斋米帖》为徐渭仁摹刻米芾书迹

  • 周氏遗芳集

    五卷。明周沈珂及其子周之翰编。沈珂见《周元公集》条,之翰生卒仕履不详。该书主要记教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后人事迹著述。先是,周敦颐十七世孙周兴爵曾辑有《遗芳集》,收录周敦颐四世孙周兴裔以后的历代褒崇、诏谕及

  • 春秋国都爵姓考

    一卷。补一卷。清陈鹏撰,曾钊补。陈鹏字鹿苹,嘉善(今浙江嘉善)人。曾钊字勉士,南海(今广东南海)人。清代学者顾栋高《春秋爵姓存灭表》分国按年编排,将有爵无姓者也杂载于其中,难于检索。陈鹏将春秋一百二十

  • 贾子平议

    二卷。清俞樾撰。是书为《诸子平议》之第十三种。此书订正卢文弨校者甚多,如谓宗首臣故曰十九字,且谓天何十六字,产子曰为大夫治可也十五字,皆为贾子原文;若与臣下相残四十一字,与《大都》本是一篇。等齐“在所

  • 律吕新书

    二卷。宋蔡元定撰。元定字季通,建阳(今福建建阳)人,绍兴五年(1135)生,庆元四年(1198)卒。事迹具见《宋史·道学传》。朱熹称其律书法度甚精,近世诸儒皆莫能及。是书分两卷,一为律吕本原,凡十三篇

  • 残本杂剧三集

    十四卷。明邹式金(约1653年前后在世)编。邹式金字仲愔,号木石,又号香眉居士,江苏无锡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入清后曾任福建泉州府知府。著有《香眉亭诗》、杂剧

  • 开国方略

    即《皇清开国方略》。

  • 金石称例

    四卷。附续编一卷。清梁廷楠撰。梁廷楠(1796-1861),文学家。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官澄海县训导。咸丰时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祯禁烟,并支持广

  • 忠经

    一卷。旧本题为汉马融(79-166)撰,郑玄(详见《周易乾凿度》)注。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他遍注《周易》、《尚书》、《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