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耳伯诗集
八卷。《文集》十六卷。明谢兆申(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谢兆申,字伯元(一作保元),号耳伯,又号太弋山樵,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贡生。前有其乡人曹能始序。黄居中序称,“其平生喜交异人,购异书,摭异闻异见。”集中有诗集八卷,文集十六卷。其诗稍可成诵,皆四言、五言古体。因不屑唐以后语,故不为律诗。昔日欧阳修执文坛牛耳,曾斥刘几为险怪。而兆申之险怪,则又甚于几。其诗题曰全集。文则题曰初集,当尚有二集。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八卷。《文集》十六卷。明谢兆申(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谢兆申,字伯元(一作保元),号耳伯,又号太弋山樵,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贡生。前有其乡人曹能始序。黄居中序称,“其平生喜交异人,购异书,摭异闻异见。”集中有诗集八卷,文集十六卷。其诗稍可成诵,皆四言、五言古体。因不屑唐以后语,故不为律诗。昔日欧阳修执文坛牛耳,曾斥刘几为险怪。而兆申之险怪,则又甚于几。其诗题曰全集。文则题曰初集,当尚有二集。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六卷。明李中梓(详见《内经知要》)。此书为本草类著作,为李氏博采诸家本草之长,结合临床经验,于崇祯二年(1629)撰成。全书共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载药三百二十三种。金石部为
四十五卷。郑玉(生卒不详)撰。郑玉字子美,歙(今安徽歙县)人,元代经学家、教育家。郑玉博究六经,尤精《春秋》,教授于乡,门人甚众,学者称“师山先生”。至正间征拜翰林待制,奉议大夫,托病不赴,日以著述为
十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清恽珠、程孟梅编辑。恽珠,见《正始集》条。程孟梅,生卒年不详,画家、诗人,恽珠之长媳,完颜麟庆之妻。人赞其诗笔“温厚和平”。著《红薇阁诗草》。《正始续集》为恽珠病笃,
二卷。《弦索辨伪》三卷。明沈宠绥撰。沈宠绥字君徵,吴江(今江苏苏州市南部)人。生平不详。其以度曲家往往沿流忘初,又声乖于字,而调乖于义。因作此书以厘正音调。凡分二十六目,剖晰颇详。其弦索辨伪,则载西厢
① 五十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惠言字皋文,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其学深于《易》、《礼》,著作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仪礼图》等。此书由其
一卷。明黎遂球(约1627年前后在世)撰,遂球,字美周,广东番禺人,生卒年均不详。天启年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桂王时,赠太仆寺卿,谥忠悯,晋赠兵部尚书。乾隆时赐烈悯。该集前有西园张萱、东莞邓云霄题词以
不分卷。清洪梧编辑。该书录西周至明代七十岁以上且官至卿位以上之臣。由于采录仅依据正史,故不无遗漏,而名臣中亦有碌碌无为者。书中有洪梧序,作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现有文学山房活字印本。
一卷,续跋一卷。明盛时泰撰。盛时泰,字仲文,上元(治所在今南京市)人。以诸生贡太学。善画水墨竹石。屋近西冶城,家有小轩,文征明题曰“苍润”,所以是书称《苍润轩碑跋》。书中所著录碑版,以金陵六朝诸迹为多
一卷。清翁大年撰。翁大年,字叔均,江苏吴江人。书前无序,书末有民国四年(1915)九月罗振玉跋。翁大年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与张廷济、刘喜海等人,以金石考订之学著称于当时。据罗跋所述,翁氏所著“古官印考
五卷。清王筠撰。王筠生平著述,见《说文句读》。《说文韵谱》全称《说文解字篆韵谱》,南唐徐锴撰,乃是为《说文解字》作的音序检字表。《四库提要》云:“锴所编部分,与《广韵》稍异。又上平声内痕部并入魂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