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鄱阳县志

鄱阳县志

①十六卷,清王克生修,王用佐等纂。王克生,字桢伯,山东掖县人,举人出身,康熙十六年(1677)任鄱阳县知县。王克生莅任后,参阅历修邑志,考证诸典籍记载,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修成刻印。全书十六卷,分为:舆地、建置、秩官、赋役、学校、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别志等十类,而各系以子目。每类有总序,其各子目之序,皆冠以“论曰”,每目于记载之末,复加按语。其按语皆总结全篇之作,画龙点睛,如于沿革志后加按语云:“按鄱阳春秋楚番邑,后属吴,秦置鄱阳县,而疆域倍今,隶楚郡,寻隶九江郡,汉析隶豫章郡,王莽改名乡亭,东汉复旧,孙权复隶鄱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唐隶饶州,后皆因之,元隶饶州路,明初隶鄱阳府,后改为饶州府,县名如旧,国朝因之。”言简意赅,其它各目,均皆如此。此志纲举目张,考证精确,记述严谨,在清初方志中,堪称佳作。② 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黄登谷修,凌之调等纂。黄登谷,字春番,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十一年(1746)任鄱阳县知县。《鄱阳县志》乾隆十四年(1749)刻印。此志体例大体因循康熙王志,对纲目适当改动,对载述增补校订,虽内容所增无多,但考证精核,门类完备,其水平已超过前志。③ 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霍树清、陈骧修,程题雁、张琼英纂。霍树清,字松轩,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人,进士出身,官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年(1823)任鄱阳县知县。此志始修于道光三年(1823)春,完成于道光四年(1824)秋。此志一改旧志纲举目张之体例,志目虽繁,然有目无纲,难成经纬,殊为散乱。但其广征博采,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④ 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志培修,王廷鉴纂。陈志培字遵生,安徽定远人,举人出身,同治二年(1863)任鄱阳县知县。《鄱阳县志》同治十年(1871)刻印。此志较道光霍志无多增补,仅变其体例,冠以十纲。所列备志,实为补遗,于方志中尚不多见。此志最突出者,是著者在全书之外,另附昭忠录二册,其网罗史籍,十分丰富。

猜你喜欢

  • 老子注

    ①二卷。汉河上公注。河上公,汉代人,姓名、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注》。先秦诸子研究《老子》一书的史料今存甚少,《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还可散见残文。

  • 书系

    十六卷。明唐大章撰。唐大章字士一,仙游人。天启中贡生。此书主要摘录汉以来诏令奏疏及前人事略,迄元而止。此书虽名曰《书系》,实欲续《尚书》,故其体例仿《尚书》例,讲春秋之义,扬善抑恶,垂宪后世,故录善而

  • 遁盦印学丛书

    十九种、四十二卷、附录二卷。清吴隐编。述历代摹印源流著作之书,有道光间顾氏《篆学琐著》,此书也属这一类。顾氏之书从唐李阳冰记起,此书则起于明代,凡顾氏所辑者不复列入,可以补顾氏之不足。从文彭《印史》万

  • 仪礼古今文疏义

    十七卷。清胡承珙(详见《毛诗后笺》)撰。是书分条列举郑注所载古今异文,引用《说文》诸书来证明其正假,义据闳深,辨订精晰,得其大通。书前有自序,称“墨守郑学,鬯厥指归”,其宗旨已大略可见。其所举郑注略例

  • 龙洲词

    一卷。宋刘过(1154-1206)撰。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太和(今安徽泰和)人,一说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光宗、宁宗时,以诗游谒江湖间。与辛弃疾交游甚密,韩侂胄派他出使金,因泄密被逐,遂以贫困终生

  • 尔雅补注残本

    一卷。清刘玉麐撰。刘玉麐(1738-1797)字又徐,江苏宝应县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官郁林州判。历知象州、龙门、北流等县。卒于战乱。素好学,博通经史。游京师,得闻戴震、程瑶田等人论说,

  • 周易句读

    四卷。清周世金撰。世金有《易解拾遗》,已著录,生平事迹可详参。此书其例于每一句读各旁注句字读字,系辞以下则仅以黑白圈分章段。此书于蒙学多所俾益。卷首有欧阳厚均序,称此书嘉庆二十四年(1819)前尚无刻

  • 双鉴楼善本书目

    四卷。清傅增湘撰。傅增湘(1872-1949),字润沅,又字沅叔,自号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曾用笔名江弇、长春室主人、书潜、清泉逸叟。四川江安人,著名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勘家及藏书家。自

  • 扬州梦

    二卷。清嵇永仁(1637-1678)撰。嵇永仁,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无锡人。康熙初年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僚。耿精忠叛清,嵇永仁与范承谟一同被执。在狱三年,坚贞不屈。范承谟被害,永仁自经而死。著有《抱

  • 金陵物产风土志

    一卷。清陈作霖作。陈作霖,参见《凤麓小志》条。南京物产并非丰富,郡志所载,近于简略。当时土贡之世,官著书时,宜其慎。私家记载。颇有所述,但较琐碎,不成篇幅,此志包罗广泛。志为五考:植物、动物、矿物、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