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钦定皇朝通志

钦定皇朝通志

一百二十六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通志》。是书共分二十略,计有“氏族略”十卷,“六书略”三卷,“七音略”四卷,“天文略”六卷,“地理略”八卷,“都邑略”四卷,“礼略”十二卷,“谥法略”八卷,“器服略”六卷,“乐略”二卷,“职官略”八卷,“选举略”三卷,“刑法略”六卷,“食货略”十六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八卷,“图谱略”二卷,“金石略”七卷,“灾祥略”三卷,“昆虫草木略”二卷。卷首有“凡例”十二则。宋代郑樵曾撰《通志》二百卷,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谱略、列传等目,记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又有清代三通馆奉敕所修《续通志》,门类沿袭《通志》,记事上接《通志》,止于明代。是志则上起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止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不但体例与《通志》、《续通志》相比,省去本纪、列传、世家、年谱,而且细目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简和增补。如“都邑略”,《通志》载四裔,是志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通志》分为三等二百又十品,是志仅录尊谥与赐谥;“金石略”,《通志》分载泉币、钟鼎彝器款识和诸家碑刻,是志只收御定诸帖及奉敕石刻;“天文略”,是志细述历数、仪象,比《通志》全面,“地理略”,是志备载各地河流,比《通志》详细,“六书略”,是志则记有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当然是志的价值不能与《通志》相比,但其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内容还是比较丰富,不失为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是志记事起止年代与《清朝通典》相同,两书相较,内容多有重复之处,作用与价值也大体相仿。是志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是志影印精装一册。

猜你喜欢

  • 陆氏传家集

    四卷。附《陆氏先德录》一卷。清陆乃普(1812-1889)辑。陆乃普,字秋丞,一字南临,晚号鸭阑旧主,江苏吴江人。国学生,以军功起家,早年于嘉咸间入清将胜保、多阿隆幕下,参赞军机,累战太平军、稔军于江

  • 居官寡过录

    三卷。清刘振清汇梓、李元春评阅。刘振清,字金亭,陕西朝邑县人。李元春,号时斋,陕西朝邑县人,嘉庆举人拣选知县,又改大理寺评事。后因母老,回陕西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本书原为刘振清汇梓,李元春重加辑

  • 孝经传

    一卷。战国魏文侯(?-前396)撰。清马国翰编辑。魏文侯名斯,亦作都,战国时魏国国君,曾受业于子夏,其著《孝经传》,《汉志》无明文,《隋唐志》亦不载,不知佚于何时。惟《汉志》孝经类有杂传四篇,据王应麟

  • 尚书章句内篇

    五卷,《外篇》二卷。清任启运撰。本书以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为内篇,以古文溢出今文者为外篇。内篇成于康熙戊戌(1718年),外篇完成于乾隆癸亥(1743年),前后相距二十多年,可见任氏用力之勤。原稿久佚

  • 宋仁圃行述

    清宋鉴、宋铨合撰。二宋清中叶人。宋鉴曾任山东同知,宋铨为嘉庆举人,官任户部员外郎。此书所记为其父宋如林事迹。如林字华春,号仁圃,汉军镶红旗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历任山西平鲁、襄垣、浙江嘉

  • 玉磬山房诗

    六卷。清刘大观(约1794前后在世)撰。刘大观字正孚,号松岚。山东章丘县人,生卒年未详。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官至山东河东道,署布政使。此书以编年为次,凡古今体诗五百余首。始乾隆五十四年(1

  • 弱水集

    二十二卷。清屈复(1668-1744?)撰。屈复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陕西蒲城人。乾隆元年(1736)以博学鸿词征,不赴。沈德潜称其不屈志节,固是有守之士。能诗。有《楚辞新注》、《玉溪生诗意》

  • 中国音韵学史

    上下册、九章。张世禄著。是书从整个文化发展角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叙述阐发了音韵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从古代文字的表音方法,周、汉间的声训和直音注音法一直到近代“国音字母”的产生;从《切韵》到《广韵》、《

  • 淮南子校勘记

    一卷。清汪文台(1796-1844)撰。文台有《十三经校勘记识语》,已著录。此书为文台读《淮南子》时,初录校语于简端,去世以后,由其子缮写校语示黄彭年,彭年命人详校,统一体例,刊附崇文书局本之后。由于

  • 书经大统凡例

    一卷。清廖平撰。此书取用札记体的形式,对《尚书》中的数十条疑义逐条进行辨析,是光绪丙午(1906年)在青神汉阳国粹精舍讲学时的讲稿。本书多附会经文,又引西方的一些学术名词,颇多怪异之论,但仍以今文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