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阴符经集解

阴符经集解

三卷。宋袁淑真(生卒年不详)撰。原书题“朝散郎行潭州长沙县主簿袁淑真解”。《阴符经集解》,全称《黄帝阴符经集解》,又称《阴符经疏》。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为历代承传。即唐李筌三百字本和张果四百余字本。袁淑真取李筌三百字本,分为三章,其体例有注有疏。注文着重阐述“机”字,认为圣人须体察天道运行、阴阳变化之机,使自己行为与之符合,就会有利于治国安民之法,固躬养生之术。引文多用太公等家言与骊山老母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卷末“自然之道静”以后有经文五十八字,与他本不同,而这五十八字也未加疏释。后世史书对《阴符经集解》都有著录。此书流传至元代,形成两种版本,一称《阴符经疏》三卷,一称《阴符经集解》。明《道藏》本注疏合一。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录入道家类存目。《道藏》中另有《阴符经疏》三卷,题李筌疏,除序文以外,内容与此本基本相同,近代学者疑其为袁氏之作而误题李筌。因二者版本略有出入,可与之相互校阅。现存明《道藏》本,标名《黄帝阴符经集解》。

猜你喜欢

  • 文子

    二卷。战国时文子(生卒年不详)撰。文子其人,姓名与事迹均不详。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书已亡佚),据《史记》及南朝宋斐骃《史记集解》所载,将计然、文子二人合而为一,于是便有文子姓辛名钘,号计然,葵邱上人

  • 四书典故考

    一卷。清戴清撰。戴清,字静斋,原籍休宁,后迁扬州。是书原分十二卷,自序云“汉人谈经最详典故,宋儒视为粗迹空疏者,未必不有所藉口。我朝名儒辈出,即四子书考据音,不下数十家,流览之下,勤加采录,垂二十载,

  • 志林新书

    一卷。晋虞喜撰。清马国翰辑。喜有《论语注》,已据马国翰辑本著录。《隋书·经籍志》儒家有《志林新书》三十卷。《意林》载二十四卷。《唐书·艺文志》二十卷。已失传。马国翰据诸史得十三节;便采《三国志注》、《

  • 诗经异文

    三卷。朝鲜申绰撰。该书前有申氏自序,序云:“使三家在者,未必其言尽得风雅之旨。然去古未远,且传受有素,参听并观,拔尤从长,有足以阐发幽滞,辩别莠好,而今不可得矣。其散出于杂文,或诸家传注者,亦多可观。

  • 七经精义注疏综要

    四卷。清无名氏撰。按此书不署撰人,亦无序跋,因此作者、年月皆不可考。观其文字,颇多丹铅涂乙,大概还是未定稿本。全书四卷,分门别类,总类书于首页,卷内每门之下又刊细目,取杂考体。其考证多关七经的史地典制

  • 字画辨

    四卷。清甘会昌(生卒年不详)撰。会昌字廷俞,号聚轩,江西奉新人,邑诸生。是书一以《康熙字典》为宗辨世俗字迹之讹谬,其例言有七:(1)字必从正,不可从俗。俗者原有此字,今悉注明,庶临写不致误从。(2)字

  • 书经稗疏

    四卷。清王夫之(详见《周易稗疏》)撰。此书说解《尚书》,颇多精当见解,如谓《尚书》之“禋”非《周礼》之“禋”,“类”非《周礼》之“类,五服、五章亦不以周制解虞制;因《周礼》日月辰次,正《泰誓》十三年为

  • 鹿原存稿

    九卷。明戴钦(?-1524)撰。戴钦,字时亮,马平(今广西柳江县)人。与何景明,李濂,薛蕙友善。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因谏大礼廷杖,创重而卒。著有《玉溪存稿》九卷。其集刻于闽者八卷,

  • 金匮翼

    八卷。清尤怡(详见《伤寒贯珠集》)撰。尤氏为补充《金匮心典》之不足,参照诸家之说,结合个人心得撰成此书。全书十八万四千字。卷一为中风、湿症、瘟疫;卷二为痰饮、饮食、血症;卷三为噎膈、虚劳、发热、恶寒、

  • 九九乐府

    一卷。清陈孤湣、郑亦亭(生卒年均不详)著。陈孤湣号鉴湖老髯。此集模仿清潘柽章、吴炎《今乐府》体,与其友郑亦亭合著。其内容为吟咏明朝之事,多含故国之思。因摘题八十一,合为九九之数,故名《九九乐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