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韵补

韵补

五卷。南宋吴棫撰。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祖籍同安(今安徽潜山县)。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绍兴中为太常寺丞,因替孟忠厚草表触犯秦桧,被罢职。后补差泉州通判以终。精音韵训诂之学,朱熹曾云:“近代训释之学,惟才老为优。”尚著《楚辞释音》、《字学补韵》、《书裨传》、《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毛诗叶韵补音》等。所撰唯《韵补》传世。朱熹《诗集传》多采《毛诗叶韵补音》之说,宋王质《诗总闻》中所引“闻言”,亦载其说。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有“叶韵”之说,他们认为古音与当时语音是一致的,遂对《诗经》中用当时语音读来不谐和之处,临时加以改读以求谐和。“叶韵”也称“叶音”、“叶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提出“韵缓”之说,清戴震《声韵考》云:“唐陆德明《毛诗音义》虽引徐邈、沈重诸人,纷纷谓合韵、取韵、叶句;而于《召南》‘华’字云:‘古读华为敷’,于《邶风》‘南’字下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陆氏已明言古韵,特不能持其说耳。”所谓“韵缓”,是说古人作诗用韵的范围很宽,读音差别较大的字也可以相押,也就是认为古人用韵并不严格。“韵缓”与“叶韵”说都缺乏语言发展观点。吴氏《韵补》据陆氏“韵缓”说,提出古韵通转之说,就《广韵》二百六部,注古通某,古转声通某,古通某或转入某。如果把他认为相通的韵加以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九类:

一东(“冬”“钟”通,“江”或转入);

二支(“脂”“之”“微”“齐”“灰”通,“佳”“皆”“咍”转声通);

三鱼(“虞”“模”通);

四真(“谆”“臻”“殷”“痕”“庚”“耕”“清”“青”“蒸”“登”“侵”通,“文”“元”“魂”转声通);

五先(“仙”“盐”“添”“严”“凡”通,“寒”“恒”“删”“山”“覃”“谈”“咸”“衔”转声通);

六萧(“宵”“肴”“豪”通);

七歌(“戈”通,“麻”转声通);

八阳(“江”“唐”通,“庚”“耕”“清”或转入);

九尤(“侯”“幽”通)。

这九类可看作是吴氏的古韵分部,吴氏遂成为古音学研究的创始者。清顾炎武《韵补正》云:“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才老。……后之人如陈季立、方子谦之书,不过袭其所引用,别为次第而已。”《四库全书提要》云:“自宋以来,著一书以明古音者,实自棫始。……后来言古音者皆从此而推阐加密。”吴氏荟萃群籍,搜取广博,所引书凡五十种。吴氏所引虽博,然时代失于断限,《四库全书提要》批评云:“此书则泛取旁搜,无所持择,所引书五十种中,下逮欧阳修、苏轼、苏辙诸作,与张商英之伪《三坟》,旁及《黄庭经》道藏诸歌,故参错冗杂,漫无体例。”吴氏所分合亦多疏舛,《四库全书提要》云:“至于韵部之上平注‘文’、‘殷’、‘元’、‘魂’、‘痕’通‘真’;‘寒’、‘桓’、‘删’、‘山’通‘先’;下平忽注‘侵’通‘真’;‘覃’、‘谈”、‘咸’、‘衔’通‘删’;‘盐’、‘沾’、‘严’、‘凡’通‘先’;……颠倒错乱,皆亘古所无之臆说。”顾炎武《韵补正》亦云:“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若是之纷纷。”《韵补》有明初刊本、嘉靖元年(1522年)陈凤梧重刊本,清有山西杨氏编刻之《连筠簃丛书》校本、杭州局邵武《徐氏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复套议

    二卷。明曾铣撰。曾铣(?-1548),字子重,号万塘,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按辽东,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屡败鞑靼贵族攻拣

  • 龙城札记

    三卷。清卢文弨(1717-1795)撰。卢文弨字召弓,号矶渔,又号抱经,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官至侍读学士,充湖南学政,乞养归田。主讲浙江书院二十余年。著有《抱经堂文集》等。此书为作者掌教常州龙城书院

  • 凫藻集

    五卷。明高启(1336-1374)撰。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

  • 新编诗义集说

    四卷。明孙鼎(生卒年不详)编著。孙鼎字宜铉,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永乐中领乡荐,任松江府教授。正统间,擢监察御史。提督南畿学政,与吉水刘靓、李中齐名,有吉水三先生之称。《新编诗义集说》简称《诗义集说

  • 周易象辞

    不分卷。附《寻门余论》、《图书辨惑》一卷。清黄宗炎(1616-1686)撰。黄宗炎,浙江余姚人,字晦木。宗炎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皆以易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

  • 娄子敬文集

    六卷。明娄枢撰。娄枢,字子敬,河内(今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年(1525年)举人。官至广宗县知县。集中杂著,颇留心经世之学。其论《资治通鉴》,专以首篇命晋大夫为诸侯立论,虽亦有所见。而以此一条遂

  • 熊南沙文集

    八卷。明熊过(生卒年不详)撰。熊过,字叔仁,四川富顺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熊过与陈束等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著有《周易象旨决录》、《春秋明志录》。是集乃隆庆戊辰(1568),其门

  • 读易隅通

    二卷。明来集之撰。集之字元成,浙江萧山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安庆府推官,太常寺少卿。此书成于来氏任安庆府推官时,其自序曰:于守城却敌之余,庐居读《易》,防守解严,而予于《易》亦时有通悟处矣

  • 黄安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林缙光修,侯安国、汪瀛等纂。林缙光,字黼文,广东南海人,举人,官黄安知县。侯安国,字玉阳,湖北兴国州人,举人,官黄安教谕。汪瀛,湖北沔阳州人,拔贡,官黄安训导。嘉靖中郡人耿定向虑县无

  • 唐诗解

    五十卷。明唐汝询(1565-?)撰。唐汝询字仲言,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著有《编蓬集》。是书取高廷礼《唐诗正声》、李于鳞《唐诗选》二书,稍为订正,附以己意,为之笺释。书中共选唐代诗人一百八十四家,诗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