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书

魏书

一百三十卷。魏收(506-572)撰。魏收,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王朝。魏收在北魏时任太学博士、主客郎中,经东魏到北齐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由于他文才出众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修《齐史》。他一生勤于修史。他奉高欢父子之诏撰写《魏史》,又志愿专心修史工作,当时还有平原王高隆之任总监,高隆只署名,另五人受命撰史,但他们不长于史才,实际上主要是魏收撰写。《魏书》从公元551年开始,至554年完成,前后仅四年。先写“纪”、“传”,后又写了“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在帝纪中,有两篇分为上下两卷,即一是太武帝拓跋焘,一是孝文帝元宏。这两个皇帝是当时北魏比较杰出的皇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元宏改制、汉化、迁都洛阳,改拓跋姓为元姓。最后一篇是孝静帝元善见的纪,他是东魏的皇帝,魏收以东魏为正统,所以列在北魏帝一起。“列传”九十六卷,前十篇集中记皇后和皇室诸王的。后面从八十三篇起记叙十六国和南朝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志”二十卷,写成晚,编在纪传之后。其中《食货志》记载北魏的经济发展情况,为均田制、赋税制提供了原始资料。《官氏志》中记载了官制,还有拓跋魏姓氏变化。《释老志》是魏收新增的志目,记佛教、道教的源流,佛经的翻译,佛像的建造等较详细。魏收著《魏书》的资料主要以史籍和临时征集的百家宗谱为依据。北魏原有国史,如邓渊的《代记》十卷;崔浩领导修史续编《国书》三十卷,纪、传、志、表俱全。以后还有李彪、邢峦等分别撰写的《孝文帝起居注》《庄帝纪》三卷,《辨宗室录》三十卷。《魏书》到了北宋时,残缺了三十九卷。是刘邠等在校定时,采用了隋魏淡的《魏书》,唐李延寿的《北史》,张太素的《后魏书》,高峻的《高氏小史》及《修文殿御览》等书加以补充的。《魏书》在南北朝各史中,还属比较好的史书,不仅史料有较高的价值,编撰体例也有可取之处。《魏书》成书后,当时争议很大,有的说是“秽史”,有的认为可传之千古。投诉的有一百多人,后来把魏收的坟地挖了,抛尸于野。由于对《魏书》不太满意,到宋朝又残缺严重,后人想补史的也不少,但在体例上创立《序纪》和《释老志》是最早记佛、道二教的珍贵资料,还有《灵征志》记载天文、地震、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有价值的史料。后人刘恕等校勘《魏书》,为后人补的在卷末加注“阙”字。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魏书》校斟最精。

猜你喜欢

  • 禹贡三江九江辨

    一种。清黎庶昌(1837-1897年)撰。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廪贡生,曾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官至川东兵备道。黎庶昌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著有《拙尊园丛稿》,编《续古文辞类纂》,又辑刻现藏

  • 诗史初稿

    十六卷。张寿镛撰。张寿镛字伯颂,他针对《诗经》中所反映的政治上的得失,风俗的盛衰,而为每首诗编写了时事。文章的体例有六条:遵《序》(即遵从毛诗的大、小《序》)、宗毛(即毛诗最为可信)、依《谱》(即依照

  • 思文大纪

    八卷。一名《三山野录》。佚名撰。有人称是戴笠撰,但不知所据。该书又名《思文纪略》。用纲目体专记南明唐王监国福建史事。起弘光元年(1645)六月,至次年九月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凡朝章大政、诰敕

  • 浣亭诗略

    二卷。《浣亭归来吟》一卷。附《山姜花垭长短句》一卷。清林尧华(约1662年前后在世)撰。尧华字开伯,莆田(今福建厦门)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任榆次县知县,罢归。林尧华善诗,著有

  • 博物志

    十卷。晋张华(232-300)撰。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西晋文学家。张华少孤苦贫穷,曾以牧羊为生。魏末曾任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入晋后任黄门侍郎。晋武帝与羊祐等共谋伐吴,遭群臣反对

  • 御定内则衍义

    十六卷。清爱新觉罗·福临(见《御注孝经》)亲定。是书冠以御制序文及恭进皇太后表。内容以《礼记·内则》篇为本,论述妇道,并援引经史诸书以佐证推阐之。分八纲三十二子目:一曰孝之道,分事舅姑、事父母;二曰敬

  • 宜昌府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聂光銮、桂茂修,王柏心、雷春沼纂。聂光銮字陶斋,四川屏山人,进士,官宜昌知府。桂茂,字香圃,满洲正蓝旗人,监生,继任知府。王柏心,字子寿,湖北监利人,进士。雷春沼,字少泉,湖北黄冈人

  • 考工记考辨

    八卷。清王宗涑撰。宗涑字倬甫,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博览群籍,深通小学,著有《声系图说》、《周五礼考辨》、《说文笺疏》等书。王氏自跋称:“乘车之图,多刻于碑石,初未有说。其图而兼说者,惟宋聂氏(崇义

  • 周官礼义疏

    一卷。后周沈重(500-583)撰,清马国翰辑佚。沈重字子厚,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官至露门博士。事迹具《北史》本传。沈书隋唐志皆著录,原书为四十卷,今佚。马国翰依《经典释文》,又参稽《集韵》,辑

  • 西晋文纪

    二十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生平见《才鬼记》。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西晋相传四叶,为时不多。何晏、王弼等人主张“援老入儒”,君主无为而治,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