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羹
【源】 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历史上的西不羹城在今河南襄城东南,羹音郎),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3)。
《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在今河南),后因氏焉。’(《姓考》)” (按: 不羹,《辞源》 音bùláng,其注云: “古地名。羹,láng,不羹城,也叫西不羹。不羹亭,也叫东不羹……地皆在河南,不羹城在襄城县; 不羹亭在定陵,今属舞阳县。” 未注明其为姓。仅录以备考。)
【源】 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历史上的西不羹城在今河南襄城东南,羹音郎),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3)。
《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在今河南),后因氏焉。’(《姓考》)” (按: 不羹,《辞源》 音bùláng,其注云: “古地名。羹,láng,不羹城,也叫西不羹。不羹亭,也叫东不羹……地皆在河南,不羹城在襄城县; 不羹亭在定陵,今属舞阳县。” 未注明其为姓。仅录以备考。)
读音:Xīguī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 注云: “卫后有析龟氏。”此当系出姬姓。
读音:Ángjí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译作“翁吉歹”。
读音:Yuèchá【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瑚什塔(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胡什塔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话略》 收载。
读音:Zhálátái《姓氏词典》收载,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注云: “蒙古族姓。元有靖安县达鲁花赤潮海,姓此氏。”
读音:mò zhé【源】西羌人姓。世居渭州襄武县(6,27,60,70,242)。 【人】莫折太提,北魏秦州人,肃宗时据城反,自称秦王,传六世(6,27,60,70,242)。莫折捍,隋时贝州刺史,太
读音:duān【源】 ①古有端国(故城在今山西沁水东北),春秋时灭于晋,晋大夫食采于端,因氏(17)。②战国时韩、魏、赵瓜分晋,封晋君于端,子孙因氏(60,62)。③春秋时孔子弟子子贡,本姓端木,后省
读音:zī黄帝之后,食采益州资中,因以为氏。(见《陈留风俗传》)资成,陈留人。望出南阳、会稽。▲<明>资金,云南人。
读音:Wúlóu【源】 ①系自曹姓。春秋时小邾子之后有无娄氏(8,17,60)。 ②春秋时莒公子莒大夫无娄务胡之后。无娄为古牟夷国,系莒子之食邑(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20里),当以邑为氏(6,12,17
读音:A-ní【综】 彝族姓。属阿拼家支,四川凉山地区会东有此姓(210,375)。
读音:hóu nú【源】 北魏时代北人姓。亦为侯氏,见《路史注》(60,62)。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路史·注》云:“(北)魏之侯奴氏亦为侯氏。”(按:疑当与“俟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