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ái

【源】 ①系自子姓。商之支孙食采于郲(即时来,故城在今河南郑州西北旧荥泽城),因以为氏。其后避难去邑为来氏,见《风俗通》(1,11,21,60)。《史记·殷本纪赞》亦云,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者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21)。②本姓莱,避难去艸改为来氏(17,62)。③北魏时代北人姓,见《魏书》(242)。④云南潞西德昂族红崩龙阿拉特氏,汉姓为来(146)。⑤台湾土著姓(65)。【望】江都、平阳(17,21,60,418)。【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来姓人口82%。【人】来章,春秋时齐人(21)。来歙,汉时南阳新野人,为东汉二十八将之一(9,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晋城,内蒙古之乌海,甘肃之永登,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畲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 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本作 ‘郲’, 子姓, 商之支孙, 食采於郲, 因以为氏。 其后避难去‘邑’。齐有来章,秦末徙义阳之新野。”② 《姓氏词典》 引 《姓觿》 注云: “本姓萊,避难改来。”而“萊(莱)”,《姓氏考略》 引 《世本》 云: “商裔,封莱。”又引 《路史》 云: “商国莱侯与太公争营丘,后莱子浮柔奔棠, 有莱氏、郲氏。”是来、 莱、郲三氏同源,系出子姓。③ 《中国姓氏大全》 则称: “传说是大禹的后代。” 不知其所本。④回族之来姓,则由名而改,回族多以 “以卜拉欣”命名者,其后或以 “” 音之音近之汉字 “” 以为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回族》。⑤畲族之来姓,可能为兰姓音变而改。注④、⑤俱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来历,安帝时为太仆; 三国时蜀汉有来忠,经学家; 后魏有来大千,太武时为常侍; 唐代有来鹄; 明代有来复。

猜你喜欢

  • 读音:Chù《姓氏词典》 引 《姓谱》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Dài《姓氏词典》 引 《新元史》收载,“元有殆昔”,未详其他。

  • 普達

    读音:Pǔdá《姓氏词典》 引 《新元史》收载,其注称: “元有普达·失理。”未详其他。

  • 叔達

    读音:Shūdá【源】 颛顼帝之后有叔达氏,见《路史》(60,62)。一说,高阳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达之后(6,7,12,17,60)。【变】 作〔叔逵〕(7),误。【人】 叔达段,周景王大夫(6,21)

  • 宇比萨日桑

    读音:Yǔbǐsàrìsāng门巴族姓氏。属历史上门巴父系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门巴族》有载,未道其详。

  • 读音:Huáng/Hwang,Wong,Hong,Hwong,Oei,Oey,Uy,Vong,Bong,Whang,Huag,Hoang,Hung,Hann,Kong,Woo,Wayne,Ng,Hou

  • 統嵇

    读音:Tǒngjī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嵇氏。或作“统嵆”、“统稽”,姑兼收以备考。

  • 突騎施

    读音:Tūqíshī【源】 唐时部落名,以部为氏,见《唐书》(60,62)。【变】 后改姓黄、黑等。历史上突厥族姓氏。乃西突厥十姓之一。《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 《唐书》 注云: “以部落为氏

  • 扎拉爾

    读音:Zhālāěr【源】 元时蒙古人姓。扎剌尔即《辽史》中的阻卜札剌部,至元时称札拉亦尔部(79)。当以部为氏(24)。此部人数众多,分散多个地区,居于阿难(亦称阿南)水东者,称穆呼哩扎拉尔氏。又有

  • 泡羊

    读音:Pàoyáng【综】 景颇族姓。属载瓦支系,汉姓为杨(166)。景颇族姓氏,属载瓦支系。《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或作“泡杨”,或改为单姓 “杨”、“羊”。盖取“泡羊”之末音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