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ǚ

吕姓来源有三个。一是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今河南南阳西)。春秋初吕国被蔡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姓。二是出自魏姓,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魏犨之子———魏锜之后。因魏封地在吕,因此被称为吕,其后代就以吕为姓。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原复姓叱吕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吕姓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春秋时吕国被灭后,其子孙散于今湖北蕲春,山东阳谷,河南南阳,安徽寿县、凤台等地。秦时,吕姓向陕西、甘肃一带迁徙。汉时,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南部、甘肃、安徽等地均有吕姓居住。其中山东东平、安徽淮南一带吕姓发展成为吕姓历史上的东平郡和淮南郡两大望族。其后人又有迁往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康熙年间,始有吕姓移民海外者,初有部分移居台湾,后又有徙至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今日吕姓以山东、河南两省居多。

吕姓历史人物有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门下宾客三千,在吕不韦的主持下,他们编著了《吕氏春秋》。吕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刘邦死后代理朝政达16年之久。吕布,东汉末年名将,民间流传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家喻户晓。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曾三任宰相,知人善用。吕叔湘,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

吕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十二位。


【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后为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7,12,15,60)。一说,吕为周穆王时所封之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30里董吕村),姜姓,宣王改为甫,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②春秋时晋有吕氏,分自魏姓(21)。一说,晋大夫魏武子吕錡之子吕相之后有吕氏,见《姓考》(17,60)。春秋时晋有吕邑(故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或晋之吕氏系以邑为氏者。③春秋时宋有吕氏,出自姜姓之吕(21)。按:春秋时宋有吕邑(故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北,即汉时吕县),当食此邑者之后,以邑为氏,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吕。④略阳吕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人。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见《晋书·后凉载记》(39,70)。⑤北魏时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21)、俟吕陵(邻)氏(60,70,242)、叱吕引氏(242)均改为吕氏。⑥清满洲人姓(23,259)。⑦黎(106)、仫佬(112)、彝(130)、回(177)、台湾土著(65)、土(195)、蒙古(255、344)、土家(387)、满(344)、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12,17,60,7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7%,为中国人口最多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2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31%。【人】 吕不韦,战国时阳翟人,为秦庄襄王之相,封文信侯(61)。【它】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吕姓曾被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这些姓仍含有吕字以表怀念。1945年,台湾光复,立即恢复其原姓吕(65)。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淄博、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山西之大同,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声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此以国为氏,系出姜姓。古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②或以邑为氏。郑樵又注“晋有吕氏,出於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姓氏词典》称:“吕,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春秋时晋国吕锜、吕相,本魏氏所分,以食邑为氏。”③郑樵又注:“后魏有比邱氏,改为吕氏”。又云:“吕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晋有吕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吕氏、叱吕氏,并改为吕。”(按:《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则作:“后魏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仅得“叱吕”氏,余若“比邱”、“叱邱”、“副吕”皆未载。)望出河东、东平。

秦代有吕不韦,阳翟人,秦相;汉代有吕雉,高祖妻;宋代有吕端;明代有吕坤;清代有吕留良。

猜你喜欢

  • 林佳

    读音:Lín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玛、蜚悠城(23,63,180,260)。 【变】后改为林氏(180)。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为满八旗姓氏之一。其源不一: 一世

  • 读音:Sū【综】 当为苏之别写。清时四川(86)、今台湾台中、南投(68,261)等地均有此姓。

  • 魯布哩

    读音:Lǔbùlī【源】①清满洲八旗姓。凡四派,出叶赫、绥分、长白山、乌拉等地(23,63,180,260)。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乌噜特(23,63,260)。 【变】①一作〔鲁布理〕(260)。②清

  • 吉禮圖

    读音:Jílítú【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西喇塔拉(一作锡喇塔拉)(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读音:xiào【源】 见《姓苑》(15,21,62)。《中国古今姓氏词典》 引 《姓苑》 收载并注此音。作为姓氏,《汉语大字典》音yáo,姑兼收以备考。

  • 鄂諾

    读音:Àonuò【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萨哈连乌拉、黑龙江等地(23,63,180)。【变】 清满洲镶黄旗中有额诺氏(259),〔额诺〕似即鄂诺之异译。【人】 鄂诺西密赖,清满洲镶黄

  • 中叔

    读音:zhōng shū【源】 春秋时晋大夫中叔圉之后(7,12,21)。 【变】即仲叔(60)。 【人】中叔无忌,周时晋国人(21)。中叔僚,东汉光武时侍御史(21)。现行罕见复姓,今上海有分布。汉

  • 读音:wǎng【源】 ①相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后,见《路史》(17,60)。②周时宋微子之后有罔氏,见《潜夫论》(60,62)。③西夏人姓(7,24,54,95)。【人】 罔进忠,西夏时知中兴府事(24)

  • 读音:Tōu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偷” 为“俞”之tōu姓所改,以与“俞”之yú姓相别。)

  • 读音:Yīng/Ing【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