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uó

国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父字为姓氏,春秋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发,字子国,其子公孙侨字子产,子产子以祖父字命姓,是为国姓。二是以祖辈的名字为姓氏,上古大禹为部落首领时,有一个专门掌管车马的人叫做国哀。其子孙后代遂以国为姓。

国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汉唐之间扩展到江苏北部,并以下邳郡(今江苏睢宁)为郡望。山东为国姓的长期集聚地,直到现在仍然是国姓的主要分布地。

国姓历史人物有国侨,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即公孙侨。郑简公时,率军平定司氏、堵氏等族攻杀子驷之乱。他实行改革,整治田疆和沟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孔子曾称他为“古之遗爱”。国渊,郑玄弟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大臣。他的功绩是主治屯田,在任“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使“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曹操征讨关中,以国渊为居府长史,统领留守都郡事务。当时有人上投匿名书,对朝廷进行诽谤,曹操大怒,下令追查作者,国渊运智用计,终于得知事情的真相,捉拿肇事者。终生节衣简食,以恭俭自守,深受时人好评。

国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四位。


禹之御有国哀。(见《路史》)

春秋时国氏为齐之卿族,世为上卿,子孙沿其氏。(见《姓源》)

郑穆公子发,字子国,生辄,字子耳,生侨,字子产,以王父字为氏。(见《元和姓纂》)

▲<汉>国由,长安人。<金>国用安,淄川人。

猜你喜欢

  • 烏嚕克岱

    读音:Wūlūkè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作“兀罗罗歹。”

  • 读音:Yóu【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裔,公子子游之后,去水从辵为遊氏(9,17)。故遊氏分自游氏。【变】 游、遊古文通用(17,60)。【望】 冯翊(7,60)。【布】 清时四川(59),今台

  • 读音:Chuí【综】 源出不详。台湾桃园有此姓(68,26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引 《新唐书》亦收,“唐有椎古”。

  • 乞憐

    读音:Qǐlián《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Shū【源】 西域天竺人姓(7,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西域天竺人姓。”古印度人入居中国西域而以菽为姓。又,菽,古指豆类,或以粮食名为姓,如麦、粟之类。

  • 多嘎

    读音:Duōgā【综】 藏族姓。唐时松赞干布王朝对有功之臣封以领地和封号,因以为氏,有多嘎氏(170)。

  • 读音:Sì/Syh,Sz【源】 见《姓觿》(17)及《清稗类钞·姓名类》(30)。河南方山、荥阳二县境内有汜水,或以水为氏,或系氾之讹。【布】 江苏武进有此姓(314)。

  • 俟力代

    读音:sì lì dài俟力代,改为代氏。(见《万姓统谱》)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后改为单字姓 “俟”、“鲍”、“代”。郑樵注云:“俟力代之为代”。“俟力之为鲍,俟力代亦为

  • 读音:Páo/Paur,Pau【源】通鲍,见《金文编·革部》(86)。

  • 读音:yí【源】 ①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60,62)。②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7)。③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