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Nìng

宁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谥号为氏,源自嬴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后世子孙就以宁为姓。二是以邑名为姓氏,源自姬姓。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被分封于卫,建立卫国。至卫成公时,其子被封于宁邑(今河南修武),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遂相沿至今。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

宁氏发源于今河南。两汉时期,宁氏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并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宁姓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氏有以济南为郡望者,这一时期宁氏也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者。明初,山西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宁姓迁徙至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姓入迁云贵地区。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姓填四川。清朝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姓闯关东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福建、广东沿海之宁氏入居台湾。山西之宁氏入迁内蒙古,陕西之宁氏进入甘肃。

宁姓历史人物有宁俞,即卫武子,卫国大臣,勤政爱民,忠心耿耿,卫文公有道之时,尽心辅佐,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舍身济君,极受孔子赞誉。孔子称赞他“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越,战国时人。初为农,因终年劳苦,问友人如何才能改变终日劳作的命运,朋友告诉他苦读30年可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他发奋苦学15年,周威烈王以师事之。

宁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四十一位。


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见《元和姓纂》)

宁氏,卫武公之后。(见《姓氏急就篇注》)

▲<春秋齐>宁戚,上卿。<宋>宁涛,华阴人,画家。<明>宁坚,邵武人,凤阳府同知。

猜你喜欢

  • 襄隰

    读音:Xiāngxí【源】 姜姓之别,见《潜夫论》、《希姓录》(63)。《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其注云:“源于姜姓。‘姜姓之别’。”未道其祥。

  • 拉布

    读音:Lābù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折蘭

    读音:Shélán【源】 合短兵杀折兰王,见《汉书·霍去病传》。折兰,匈奴人姓,今鲜卑中兰姓为其后(60,62,),其后支孙亦有折氏(60)。历史上匈奴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俱收载

  • 读音:Quán全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全椒,今属安徽;古全州,在今广西全县;全山,一作泉山,在福建浦城县东北。这三地的居民有以地名为姓者,称全氏。二是以官职名为姓氏,出自泉

  • 展與

    读音:Zhǎnyǔ《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其注云: “即展舆氏。” 当为“展舆氏” 之讹,盖“舆”、“與 (与)”形近而讹误。

  • 铅陵

    读音:qiān líng《吕氏春秋》有铅陵卓子,铅陵以地为氏。(见《通志·氏族略》)

  • 葵邱

    读音:Kuí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齐邑也。” “以邑为氏。”一作“葵丘”。

  • 读音:zhān【音】 亦音Zhān(91)。【源】 ①金时女真人粘合氏之后(60,63)。②或为元时粘罕之后(60,62),按,金宗室、熙宗时官太保、尚书令完颜宗翰,女真名粘没喝,又译粘罕(56,61

  • 窒中

    读音:zhì zhōng【综】 人有窒中姓,见《风俗通》(1,60)。汉有窒中周(1,60)、窒中公(1)。窒,一作室(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风俗通》 ‘人有窒中

  • 读音:jǔ【音】 沮氏一字多音,参见沮(Zǔ)姓。亦音菹(Zū)(17,80)。【源】 相传黄帝时史官沮诵之后有沮氏,见《风俗通》(1,6,9,12,17)。【望】 广平(17,418)。【布】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