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ǎn

昝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由咎姓变化而来。咎有灾祸意,不吉利,于是有人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姓。二是以部落名为姓,源于四川蜀人。三系改姓。

昝姓历史人物有昝殷,唐代妇产科医学家,精通理学原理,尤其擅长妇科,撰《产宝》一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

昝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六十五位。


【源】 ①昝氏为蜀地姓氏,见《姓苑》(6,11,12)。 ②汉时萧何封于酇,其地在襄阳光化县,其后以为姓。酇省部首为赞,后讹为昝(21)。 ③北魏时改叱卢氏为昝氏,见《魏书·官氏志》(7,60)。一说,昝卢氏改为昝氏(12,27)。 ④唐时吐蕃酋帅有昝氏(7,242)。清时甘肃洮州厅,洮州卫底古族西番头目昝南秀节,其姓为明洪武时所赐(72)。【望】 太原(17,418),彭城(21)。【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昝坚,晋时桓温部将(15,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魏县及尚义、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山东之平度、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及酒泉、辽宁之清原,湖北之老河口及武昌、四川之合江及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子感切。何氏《姓苑》有昝氏,蜀人也。望出太原、彭城。” ②或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 代北复姓,“昝卢氏改为昝氏。”③土族之昝姓,则由藏人融入。据传,宋代有两藏族部落,一个叫昝撒 (即现在之东西昝扎); 另一个叫哇尔撒 (即现在的巴扎人),他们都居住在龙王山下,操藏语,与土族共牧于华热 (湟水以北) 地区,现土族中的昝姓人,是融于土中的昝撒藏人,以部为姓,后取“昝撒”之首音,谐以汉姓“”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土族》。

晋代有昝坚; 唐代有昝商; 明代有昝诚,成化进士; 又有昝如思,嘉靖进士,官御史; 清代有昝茹类,康熙壬辰进士。

猜你喜欢

  • 嘎義

    读音:Gāyì珞巴族姓氏。当与嘎埃氏同源,出自萨及氏,源於博嘎尔部落。属父系氏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见《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

  • 哈刺阿

    读音:Hǎlàē《姓氏词典》据《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氏。元有哈剌阿·忽刺、哈剌阿·思兰都大。”未详其他。

  • 顏不革歹

    读音:Yánbùgé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其中华书局版“革” 作 “草”。革、草形近似而讹误。径改。《续通志·氏族略》作“伊伯格勒岱。”

  • 伊蘇

    读音:Yīs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苏瓦颜沟(23,63,180),一说,世居黑龙江雅尔库理村(260)。清驻防吉林正红旗、正蓝旗中均有伊苏氏(259,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苏瓦颜沟地方,

  • 读音:Tuō【源】 ①相传元太祖第四子拖雷之裔,以先王名为姓。②彝族姓(130)。【布】北京、四川成都(91)、云南巍山(130)、新疆呼图壁(342)、山东临淄、东北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

  • 读音:jué见《姓苑》。

  • 读音:Zhǐ【源】 ①禹后有纸氏(15,60)。②北魏代北渴侯氏所改(7,9,12,17,60)。【望】 代郡(17,418)。【布】 浙江开化(310)、辽宁沈阳(9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

  • 读音:Yō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62)、《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上海嘉定(351)、安徽淮南(362)、山西汾阳(278)、宁夏中卫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

  • 黎伯

    读音:lí bó【综】 黎伯滚,明时大足人,事母至孝(21,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明有黎伯·滚,大足人,事母至孝。”未详其源。

  • 布魯

    读音:Bùlǔ景颇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收载,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