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段干

段干


读音:Duàn gàn

段干姓源自地名。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食邑于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

段干姓历史人物有段干木,战国时晋人,著名隐士。曾求学于子夏,因魏成子推荐,受到魏文侯礼敬。魏文侯欲以段干木为相,他坚辞不受,后隐居不出。

段干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六位。


【源】 系自李姓,皋陶之裔。战国时老子之子宗为魏将,初封于段(故城在今山西芮城东北),后封于干,合二邑名而为氏(7,11,17,60)。【望】 魏郡(17,418)。【变】 后改为段氏(26,91)。【人】 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11,21)。


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注云:“段干木之后也,西河人。”《姓氏考略》所注尤详:“《史记》:‘老子之子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后为姓。’(按:老子之子封於段,又封於干,因以为姓。)《风俗通》注云:‘姓段,名干木’。《吕览》亦云:‘干木光於德’。《唐书·世系表》又云:‘封段,名干木大夫’。俱误。”(按:段干木之后分氏有五:或为“段干”复姓,或为段氏,或为干氏,此三者皆以邑为氏;又,或为木氏,亦为沐氏,此二者则以名为氏。)

战国时齐有段干明、段干纶;韩有段干越人。

猜你喜欢

  • 是婁

    读音:Shìlóu【源】 代北鲜卑人姓(70,242)。【变】 ①亦作〔是楼〕(27,60,242)。②北魏时改为高氏,见《魏书·官氏志》(7,12,242)。【望】 河南(7)。【人】 是娄卢,南燕

  • 读音:Chú【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台湾台东、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灵石,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

  • 读音:jiǒng【综】褧伯宣,元时浙江杭州人,曾作《浙江潮候》(15,24,62,63)。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 《姓苑》 收载; 《汉语大字典》亦收,其注引 《万姓统谱》云: “元褧伯宣

  • 读音:Mǎ/Maa【综】 或系马氏所改。湖北钟祥(388)、台湾南投(68,261)等地均有此姓。

  • 雍邱

    读音:Yōng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晋郭默将雍邱洛”,以地为氏。或作“雍丘”,见该条。

  • 鄂爾沁

    读音:Èěrqì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人】 鄂尔沁罗理,清蒙古正黄旗人,世居察哈尔,崇德中从征明,在锦州阵亡,赠副都统(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

  • 精吉

    读音:Jīngjí【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塔察覺爾察

    读音:Tǎchájuéěrchá【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佛阿拉(23,63,180)。【变】后改为赵氏(180)。【人】塔察觉尔察班布哩,清正黄旗人,天命中侍直,后赠骑都尉世职(23)。清代满族姓氏。

  • 读音:Bān班姓出自芈姓。一是秦灭楚,楚令尹斗班的后代居于晋、代之间,取班姓。二是据说若敖孙子文出生后,被遗于野,为虎所乳,据说长大后身有虎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班”和“斑”通,后改成

  • 读音:Zòu【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山东沂水(332)、山西平陆(298)、交城(350)、江苏武进(314)、新疆呼图壁(342)、台湾台中、台东、云林(68、261)、云南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