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ān

甘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姓氏。二是以地名为姓氏,出自姬姓。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甘地,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三是以国名为姓氏。夏朝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洛阳西南),甘国亡国后族人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四是以祖字为姓氏,商朝时,高宗武丁有臣曰甘盘,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甘姓早在先秦时已聚居于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等地。秦汉时,甘姓已迁至河北、山西,今江苏、四川、重庆等地也有甘姓人居住。汉末三国时,甘宁追随吴主孙权,落籍今江苏南京,故甘宁子孙散居今江浙一带。东晋时期,甘姓也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隋唐时期,甘姓人广泛地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宋时期,甘姓人入迁福建、广东两省。明初,山西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有北方甘姓迁入今辽宁地区,又有广东、福建两地的甘姓入迁台湾。如今,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地为多。

甘姓历史人物有甘罗,战国时期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神童。其12岁时,为秦相吕不韦出使赵国,赵王亲自迎接,在甘罗的巧言劝说下,割五城以臣服秦国。甘宁,三国时人,先依附刘表,后归吴国,献计于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尽获其士众。又从周瑜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

甘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四十五位。


【源】 ①商时武丁之臣甘盘之后(9,11,17,60)。 ②系自姬姓。周惠王少子太叔带,食采于甘(故城在今洛阳西南),即甘昭公,其后以邑为氏(7,11,12,17,60)。 ③夏时侯国,书称甘誓(故城在今陕西户县北之甘亭),其后以国为氏(17,62)。 ④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见《史记》(21)。姜姓之后有甘氏(11)。 ⑤明清时青海土族土司有甘姓(229)。现土族有甘姓(195)。 ⑥清满洲八旗甘佳氏后改姓甘(180)。⑦彝(208)、土家(387)、壮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天水(418),渤海、丹阳(21,60),洹水、甘阳、长乐、富水(7)。【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甘姓约占全国甘姓人数59%。【人】 甘茂,春秋时下蔡人,秦武王时左丞相(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傣、彝、土、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夏时侯国。郦道元云: ‘甘水东十里。洛阳南有故甘城,世谓之鉴城。’” 其后或以国为氏。② 《姓氏考略》注引 《姓谱》 云: “武丁臣甘盘之后。” ③郑樵又注: “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内,因氏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亦云: “ (甘),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④ 《姓氏考略》注引 《史记·索隐》 云:“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 ⑤为清代满族姓甘佳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⑥壮族之甘姓,本“岩洞” 之意。此以地居为姓。⑦土族之甘姓,因名改姓。元末百户 “诺延” (官人) 贴木录於明洪武四年 (1371年) 率部归附明朝,其孙甘肃,依汉族习惯称呼,取名之首字以为姓,称甘土司。

猜你喜欢

  • 蘇拔

    读音:Sūbá【源】 鲜卑族姓,见《后汉书·南匈奴传》(37,60,62)。《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 《后汉书·南匈奴传》注云: “鲜卑姓。鲜卑苏拔氏。汉有苏拔廆。”未详其他。

  • 毋邱

    读音:Wú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其先食采毋邱,因氏焉。”后或音讹而为“曼邱”,或改为单姓“毋”。一作“毋丘”。宋登科毋邱·会、毋邱·斌。

  • 公扈

    读音:gōng hù【源】 系自曹姓。春秋时邾娄国(后改称邹,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之邾城)之族有公扈氏,见《公羊传》(60,62)。【人】 公扈古,春秋时鲁人(11,17)。历史上罕见复姓。《姓

  • 廣佳喇

    读音:Guǎngjiālǎ【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叶赫、吉林乌拉等地(23,63,180,260)。源出金时女真人弘吉刺氏(23)。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本金代女真族姓,乃

  • 读音:zòng平王之子三,长曰精,封于纵,后为纵氏。(见《英贤传》)纵文,萧县人,正统中贡士,任日照县训导。(见《万姓统谱》)

  • 什布忒

    读音:Shíbùtè【综】 清蒙古人姓。清宣化镇总兵观祥,姓什布忒氏,蒙古镶白旗人(61)。《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注云: “蒙古族姓。清嘉庆时宣化镇总兵观祥,姓此氏。

  • 丘敦

    读音:qiū dūn【源】 北魏献帝七分国人,以次弟豆真为丘敦氏(7,9,10,242)。【变】 北魏孝文帝时改丘敦氏为丘氏,见《魏书·官氏志》(7,60,70)。【人】 丘敦堆,北魏时征西将军、淮临

  • 吴昧

    读音:Wúmèi赫哲族姓氏。本氏族名,以为氏。“吴昧”,乃“吴勒敏” (按: 疑今作“诺敏”)之别译,河名,居此者因以名族,以族为氏。遂有吴昧哈拉 (姓)。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 读音:Jiān/Jyan【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中有此姓(68,261)。

  • 吐萬

    读音:Tǔwàn【源】 代北姓。吐万为鲜卑部落之名,北魏时归附,因以部为姓(60,70,242)。一说,契丹古八部有悉万丹部,见《辽史·部族志》,即为《魏书》中叱万单国,叱当为吐之讹,吐万乃吐万单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