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Pí

皮姓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一是出自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姓氏;二是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姓氏。

皮姓发源于河南的济源,早期主要居于山西境内。到了汉、晋、南北朝之时,皮姓开始崭露头角,出了不少杰出人物。皮姓的望居在下邳、天水,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皮姓历史人物有后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三国时期备受刘备和曹操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善于骑射的皮景和,以及著有《春秋意》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出身贫苦,早年立志于功名,曾游历各地。黄巢称帝后任翰林学士。他的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现襄樊市郊鹿门山上,有为纪念皮日休而修建的“三高祠”部分建筑。皮锡瑞,清经学家。他的经学造诣很深,所著《五经通论》《经学历史》是经学的入门书。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应当有门户之见,对各家持论公允。亦工诗及骈文。

皮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八十五位。


【源】 春秋时周大夫樊皮,字仲文,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为氏,见《风俗通》(1,12)。樊皮,一作樊仲皮(1,6,7)。②春秋时陈公族有皮氏(17)。③春秋时晋献公封赵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17,62)。④春秋时郑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见《姓谱》(60)。⑤水(126)、彝(130,380)、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天水、下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人】 皮相国,战国时赵相(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景县、阜平,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峡江,广西之灌阳、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风俗通》 云: “周卿士樊仲皮之后。” 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为氏,系出樊姓。② 《姓氏考略》 注引《姓谱》 云: “出郑大夫子皮。” 望出下邳。

后魏有皮豹子,渔阳人,名将; 北齐有皮景和,琅邪人,尚书令; 唐末有皮日休,襄阳人,有诗名。

猜你喜欢

  • 读音:Quǎn【源】 源出不详。山西平陆(298)、安徽淮南(362)、台湾南投、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中国姓氏辞典》据《菲华日报》 收载。其注称: “今台湾有此姓。”报载张勇 《台

  • 新孫

    读音:Xīnsūn【源】 见《姓苑》(7,9,60)。或为新氏之孙以新孙为氏,如经孙氏、牟孙氏、利孙氏之类(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初见于《姓苑》。其注云: “为新氏之孙

  • 公儀理

    读音:Gōngyílǐ【综】 清镶黄旗满洲马甲萨穆哈之妻为公仪理氏(260)。

  • 付夏

    读音:Fùxià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榆次市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徹葉哷

    读音:Chèyèliè【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宁古塔(23,63,180,260)。 【变】①一作〔彻叶勒〕(180,260)。②清驻防三姓镶白旗中有彻叶尔氏(259,260),〔彻叶尔〕似即彻叶哷之

  • 錫瑪喇

    读音:Xīmǎlǎ【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额楚(23,63,180,260)。【变】①后改为纪氏(180)。②一作〔锡玛拉〕(260)。③清正蓝旗满洲护军巴颜泰之妻为希马拉氏(260),〔希马拉〕似

  • 读音:Zhī支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传说尧舜时有个叫支父的人,其后代子孙以支为姓。二是源于姬姓,周代王族之后。三是古代西域部族月支人的后代。现在支氏主要居住在河北省。支姓历史人物有支遁,东晋

  • 實喇婁

    读音:Shílǎlóu元代“色目人”姓氏。为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译作“匣刺鲁”。

  • 依喇

    读音:Yīlǎ满族姓氏。汉意为 “黍”,以为姓。《中国人的姓名·满族》有载,当即 《清通志·氏族略》所收之“伊喇” 氏,世居三姓地方,即今黑龙江之依兰县。后或改为单姓刘、王、肖、李、黄等。

  • 何樂克

    读音:Hélèkè【综】 达斡尔族姓(莫昆名),属莫力登哈拉,汉姓为孟(189)。达斡尔族姓氏。系出墨尔迪音“哈拉”。后或改单姓“孟”,盖取其哈拉 “墨尔迪音”之首音谐其近似音之 “孟”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