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ù

祝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官名为姓氏,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孙以官为姓氏。二是以封地为姓氏。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长清东北),后来就有了祝国,子孙以地为姓氏。三是出自祝融之后。祝融是远古时代火神,其后代有以祝为姓者。四是出自他民族改姓。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后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西汉时,齐(今山东)、南郑(今属陕西)、九江(今属江西)均有祝姓。东汉时祝姓已为北方著名姓氏,且有落籍湖南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旺盛,同时有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唐时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两宋时,祝姓昌盛于南方,此际祝姓有落籍福建、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后祝姓赴台湾。清初,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尤以安徽、四川等省为多。

祝姓历史人物有祝英台,东晋人。相传她曾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学三年。后梁山伯知其为女儿身,欲娶为妻,而英台已许配他人,梁山伯遂郁悒而终。次年,英台出嫁经过梁山伯墓地,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同穴。宰相谢安上奏朝廷,封为义妇冢。祝允明,明朝文学家、书画家。他博览群书,为文纵横有奇气;尤工书法,小楷、狂草无一不精。与唐伯虎、徐祯卿、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嘉,清代诗人、画家。善画梅花,工于写诗,有《西涧诗钞》。

祝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祝(故城在今山东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为齐所并。以地为氏(7,12,60)。②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孙因以为氏(17,21,60)。③祝融(一作祝诵,高辛氏之火正)之后有祝氏(4,9)。④北魏叱卢(一作吐缶)氏后改为祝氏(7,12,17)。⑤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174)、喜塔喇氏(180,181)等之后均有改姓祝氏者。满族姓(344)。⑥傈僳族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之汉姓为祝(148,149)。⑦瑶(120,225)、彝(130)、土家(387)、蒙古(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南、太原(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87%。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43%。【人】 祝聃,春秋时郑大夫(17,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甘肃之永登,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傈僳、仡佬、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己姓,黄帝之后。周武王封黄帝之裔于祝,祝阿、祝邱是其地,因氏焉。” 此则以国为氏,系出己姓 (按:己,浙江书局刻本 《通志·氏族略》、《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 皆作“”,误,据史改)。祝邱,或作“祝丘”,在今山东临沂县东南; 祝阿,或作 “祝柯”,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②郑樵又注: “或云祝史之后,以官为氏。”《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亦注: “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孙因以为氏。”③郑樵又注: “叱卢氏改为祝氏。”④傈僳族之祝氏,则出自 “玛达扒”,汉意为竹氏族。遂以族为氏,或取其汉意“”之音,谐以汉姓“”、“”而为姓。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

周代有祝跪,为大夫;春秋时郑有祝耼,且有祝; 汉代有祝龟; 明代有祝允明。

猜你喜欢

  • 读音:Bì【音】 祕氏有二音,源出不同。参见祕(Bì)。【源】 见《氏族博考》(16)。【望】 天水(17,21)。【布】 清时河北故城(417)、今台湾台南、台东(64)、山东等地均有此姓。较罕见姓

  • 候卡

    读音:Hòukǎ【源】 彝族姓(375)。

  • 读音:xún【源】 春秋时晋逝遨之后有旬氏,见《路史》(60,62)。一说,郇姓去邑为旬,见《姓考》(17,60)。【布】 北京(91)、甘肃永昌(392)、山东新泰(359)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

  • 和卓

    读音:Hézhuō【综】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之容妃为和卓氏,系回部台吉和札赉之女(72)。

  • 读音:Nián/Nyan【综】 源出不详。台湾南投、云林、台中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

  • 长芦

    读音:cháng lú与“长卢”同。

  • 读音:Xiá《姓氏词典》引 《唐书》收载。其注称: “唐有黠戛斯。”未详其他。

  • 读音:Líng【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68,261)、浙江慈利等地均有此姓。

  • 读音:Shē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颇超

    读音:pō chāo拓拔八姓有颇超氏。(见《魏书》)党项以姓别为部,有颇超氏。(见《旧唐书·党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