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
【源】 古有秣阳国,见《地谱》(17)。亦即秣林国(7)。春秋时越王迁抹林(故城在今江苏南京城内),以国为氏,后有秣氏、末氏(7,9,12,15,60)。【变】 襄城(17,418)。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秣阳国也,以国为氏。”后或改为末氏。
【源】 古有秣阳国,见《地谱》(17)。亦即秣林国(7)。春秋时越王迁抹林(故城在今江苏南京城内),以国为氏,后有秣氏、末氏(7,9,12,15,60)。【变】 襄城(17,418)。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秣阳国也,以国为氏。”后或改为末氏。
读音:jiù楚令尹子文曾孙弃疾为宫厩尹,因以为氏。(见《姓考》)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考》云:“楚令尹子文曾孙弃疾为宫厩尹,因以为氏。”此当系出芈姓。望出楚
读音:Bāng【综】 源出不详。河北乐亭有此姓(334)。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黄骅、香河,甘肃之曲舟,江西之永修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黄骅等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
读音:Wú吴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于姬姓。周武王封仲雍的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 建立吴国, 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二是上古时已有吴姓, 这一说法比较复杂, 如说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 因“虞”
读音:Ākèjǔ′èpǔ彝族姓氏。阿克,意为 “劝留”。其先曾拟迁地而居,后经人劝留未迁。其族日昌,遂以事命族,以族为姓。后或改单姓“张”。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读音:Yě【综】 埜佑,明时固安人,正统中任南昌卫千户(15,21,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中文大字典》引 《正字通》亦收,未详其源。(按: 疑此即“野”之异体,或为野氏
读音:Pǒ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榆次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píng【源】 河南郡有瓶丘聚,见《后汉书·郡国志》。当以地为氏(60,62)。亦见《姓苑》(12,21)。【变】 亦作〔缾〕(7,9,17,21,60)。【望】 北海(17,418)。【人】
读音:Jīngǔ【综】 彝族姓。又称〔海耶金生〕,属卜余家支,四川昭觉、云南丽江、宁蒗等地均有此姓(375)。
读音:Chényī【综】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陈伊氏、陈依氏(256),〔陈依〕似即陈伊之异译。
读音:xī【源】 ①古有西国(或指西陵古国),见《国名纪》。以国为氏,见《姓考》(17,62)。或谓禹学于西王国之后,见《姓考》(17)。古西王母国,故城在今河北承德。《尔雅·释地》:孤竹、北户、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