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納喇

納喇

读音:Nàlǎ

【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凡三十九派,出叶赫、乌拉、哈达、辉发、伊巴丹、张城、费德里、尼马察、老寨子、吉林乌喇、长白山、佛阿拉、易州、叶赫勒、科尔沁、伊兰尔塔哈、嘉木湖、撒尔湖、松山、阿库里尼满、沈阳、辽阳、噶哈里、那木都鲁、扎库木、清河、布尔哈图城、布尔哈图、董鄂、米山、舍里、苏完、德库、齐齐哈尔、镰刀把、洪山、额尔敏、雅尔湖、和素等地(23,63,180,260)。源自金时女真人纳兰氏(23)。②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阿巴噶、科尔沁等地(23,63,260)。③清时广东巡抚准泰,原高丽人,姓那,奉旨改姓满洲之纳喇氏(23)。④清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氏,因灭纳喇部,居其地,改姓纳喇氏(23)。⑤清时辉发人昂古里星古里,原姓伊克达哩氏,后改姓纳喇氏(23)。【变】 后改姓叶、南、那、白、姚等(180)。【人】 纳喇金台石,清正黄旗人,世居叶赫,原叶赫东城贝勒(23)。


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金代,为女真族姓氏,属女真之白姓。乃金时著姓,其汉姓曰 “”,《金史》有载,或作“纳剌”。②蒙古族亦有纳喇氏,世居阿巴葛及科尔沁等地方,本辽代旧部,或以为氏。后编入蒙古,故蒙古族之纳喇氏,与辽、金之纳喇氏一脉相承。③清代满族亦有纳喇氏,本亦部落名,以部为氏,散处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张城、费德里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④又,清代高丽族之那氏,赐姓纳喇氏。⑤又或为改姓,星根达尔汉,蒙古族人,本姓土默特,因灭纳喇部,据其地,改姓纳喇氏; 昂古里星古里,辉发人,本姓伊克达哩,后依呼兰人噶扬噶土默图,姓纳喇氏,遂改纳喇氏。《清通志·氏族略》 按: 纳喇为金时著姓,见于《金史》。嗣后,他族如叶赫之金台石、乌拉之达尔汉、辉发之通贵三支子姓,百馀年来日加繁衍,几居纳喇氏之半。又,高丽那氏蒙恩赐姓纳喇,是一氏而四分其族。与辽、金之纳喇氏同而实异。又,考蒙古纳喇氏世居阿巴噶及科尔沁等地方。可供学者参考研究。⑥今锡伯族亦有纳喇氏,或作 “那拉”,后改单姓“”。

金代有纳喇·邦烈,安国军节度使; 又有纳喇·呼喇勒,承安二年进士第一; 清代顺治时护军统领安达立,姓此氏。

另见 “那拉”、“纳剌”。

猜你喜欢

  • 读音:Pàn《姓氏词典》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

  • 樊海

    读音:Fánhǎi现行极罕见之复姓。今山西之长治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遇春

    读音:Yùchū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北京有此姓(91)。现行罕见复姓。今北京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chén【源】 䣅为古国名,宛丘(故城在今河南淮阳)西南有䣅亭,当以地为氏,见《玉篇》(17,60)。亦见《直音》(15,21)。【望】 代郡(418)。罕见姓氏。《

  • 无怀

    读音:wú huái无怀氏之后有怀氏、无怀氏。(见《元和姓纂》)

  • 读音:Lǐn/Liin【源】 《周礼》地官之属有廩人,掌九谷之数,世其官者之后,以官为氏(60,62,63)。【变】一作〔廪〕(17)。

  • 读音:Yáo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汉语大字典》 注 “滛”,以为 “淫” 之讹。然“淫”亦有yáo音。(见《康熙字典》)。

  • 药勿葛

    读音:yào wù gě回纥八姓,八曰药勿葛。(见《唐书》)

  • 吴爾多蘇

    读音:Wú’ěrduōsū【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弼里克之妻为吴尔多苏氏(260)。

  • 读音:yào【源】 要离之后有要氏,见《姓苑》(11,12,17,60)。要离为春秋时吴人,吴公子使要离刺王僚之子庆忌。【望】 鲁郡(21,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要兢,东汉河